visited 13 states (5.77%)
Create your own visited map of The World or Triposo world travel guide for Android

2009-10-15

刺客聯盟 (Wanted) 76分



Wesley的上司總是讓他難堪,女友又背著他與好友來往,感到不滿及無奈的他,過度壓抑自己,卻無法逃離這樣沉悶的生活。直到女刺客Fox的出現,改變了他。原來與他關係淡薄的父親是一個刺客組織的成員,卻在任務中遭遇意外。得知兇手的Wesley為了報仇加入了組織,經過訓練成為一個強悍的刺客,卻在尋仇任務中發現背後不堪的真相。所有他原本的認知都被顛覆了,他必須終止這些荒謬的事,過自己應有的生活。

演員卡司很堅強,題材特別,電腦動畫把漫畫的幻想化為影像,能享受聲光效果的衝擊。但是角色的形象很模糊,浪費了Morgan Freeman、Angelina Jolie兩張大牌,只能點綴劇情。而且內容走向過於單調,缺乏驚奇處,沒善用刺客聯盟特別的紀律多安排一些篇幅,太早破梗,神秘感頓失。男主角由平凡人變成刺客的過程跟spider-man的Tobey Maguire有點相似,都是看似文弱內向卻有一身驚人的本領,外型說服力夠。電影快速刺激的打鬥與誇張的刺殺行動算是精彩,不過內容其實有點空洞,最後的結局與起頭剛好有個呼應,就商業娛樂片來說算有達到標準。

2009-10-12

豬頭漢堡包 2 (Harold and Kumar Escape From Guantanamo Bay) 74分



Harold和Kumar兩個人,繼之前為了吃到白屋漢堡的歷險後,又將展開新的旅行。這次是因為Harold想去荷蘭找女友,兩人惡搞又胡鬧的個性又替他們帶來麻煩,還被當成恐怖份子通緝。為了證明清白,他們長途跋涉尋求朋友幫助,途中遇到一堆令人哭笑不得的狀況,究竟他們能否回到以往普通的生活呢?

還記得看到第一集是在電影台看到的,原本只是隨便轉一下,沒想到不但看完,還上網找重播時間把沒看到的部份補看,因為這實在太惡搞了。本系列的兩位主角,一位是韓裔美籍,一位是印度裔美籍,兩個人都是美國民族大熔爐的產物之一,藉由兩人誇張的演出,將種族對立、文化差異造成的各種不平等對待與歧視,以惡搞的方式呈現。題材葷素不拘,五花八門,尺度應該算蠻猛的,衛道人士可能無法接受。在發笑的同時卻也覺得這些問題仍存在,不如電影那樣只是嘲諷,真希望有天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互助互愛的

2009-10-08

變形金剛:復仇之戰 (Transformers: Revenge of the Fallen) 85分




自博派變形金剛來到地球後,與人類軍方聯手打擊狂派金剛,維持世界和平。Sam從當初參與變形金剛大戰的高中生,如今也成了大學新生,他將離開女友與家人,還有守護他的大黃蜂,一心想要過回平凡人的生活。在收拾行囊時,Sam找到了一小塊火種源的,碰觸後整個人行為異常,看到甚至是寫下的都是一連串奇怪的符號。這些符號指引出可以吸收太陽能源的裝置所在地,狂派金剛全員出動想要得到這些資料,而博派金剛則是為了保護人類與地球挺身對抗,連博派首領柯博文都受到重大傷害,卻被誤會是將人類捲入機器人間的鬥爭中。只有Sam和女友,還有Lennox中校與前第七區的Simmons探員等之前併肩作戰的戰友認同博派的想法,他們要全力阻止狂派,拯救地球。

比起前作新增了更多變形金剛,種類更多樣化,連動物型、擬人型機器人的都出現了(不過好像越來越不重視變身過程,一下子就變形完成),不管正反兩方都登場許多新角色,雖然沒有交代出現的原因,但是大堆頭的機器人對決還是讓人看得大呼過癮,戰鬥場面浩大,用的火藥像是不用錢一樣。男主角Shia LaBeouf在片中大展搞笑功夫,面部肌肉不知道是不是後製,橡皮程度可比Jim Carry,然後容易緊張又裝鎮定的個性,非常有趣。電影利用解謎考古的手法敘述人類與變形金剛在地球上的歷史,讓觀眾能知道之前不夠完整的來龍去脈,比較能前後連貫。除了動作場面外,還安排了逗趣的機器人雙胞胎和無厘頭的對話,整部電影以大量的感官刺激與角色新鮮感掩蓋續集缺乏原創性的缺點,希望第三集多點新意,讓這個系列能更豐富。本片精彩的電腦特效與遍布海陸空的戰鬥場面,動員了許多真正的軍方資源,加上有趣的人物個性,還是很值得觀賞

2009-10-05

塵封筆記本 (Closed Note) 78分



大學女生香惠搬進了新的公寓,無意間發現了前任房客的筆記,她的生活就是上課與打工,直到有一天,在打工的筆店出現了一位畫家石飛,香惠對他很有好感,同時間她也發生了一些事,徬徨而寂寞的她,閱讀著筆記本試圖暫時忘了平日的生活。她發現筆記本的主人是個很有愛心與耐心的女老師,嚮往成為老師的香惠對於筆記本中曾經發生的一切都很有興趣,女老師也有著喜歡的對象,香惠也將自己暗戀的心情融入,幻想這些故事。她鼓起勇氣向石飛告白,卻發現他已有喜歡的人,傷心的她發現筆記與她的人生竟有相似之處,而她也從中明白真愛與生命的重要。


由手機連載小說改編而成,澤尻英龍華、竹内結子兩人感情豐富而內斂的演技,不愧都是賣座日劇的女主角。很難想像電影或是戲劇中給人楚楚可憐的澤尻居然現實生活中那麼強勢,果然是出色的演員。塵封筆記本充滿了溫和的互動與淡淡的愛情,不會太過矯情,不過男主角那種容易讓人誤會的態度,電影中是很浪漫,真實世界應該是女性同胞相當感冒的吧?最後的結局將兩個女主角的生活做個重疊,將原本看似無關的內容串接起來,透過小女孩的傳遞,連繫起感情,算是安排得不錯,不會太早就知道劇情發展失去可看性,算是還不錯的小品電影。

2009-10-02

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 (G.I. Joe: The Rise of Cobra) 80分


武器製造商創造了一種可以消滅敵人的先進武器,在運送過程中,遇到擁有高科技武器的不明組織搶奪,正當快被殲滅時,有一支軍隊出手相救,他們要搶回這個先進武器以免被不良份子掌控。這支軍隊集合了全世界的精英,擁有許多高科技的裝備與軍事用具,他們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避免世界受到威脅。

由漫畫改編而成的英雄動作電影,先前已有不少例子,由於劇情以對抗邪惡勢力為主,發展性自然受限,差異點就在於如何使用特效,使電影接近漫畫中的想像空間。這部電影倒做得還不錯,從頭到尾的追逐、爆破還有尖端武器的戰鬥,可說是沒有冷場。也有安插幽默的綠葉角色適時舒緩,整體節奏很明快。外景遍布各大洲,極地、沙漠、多個國家的街頭、還有知名地標都入鏡。還有為了營造先進軍事基地所建造的攝影棚,擬真度與娛樂價值都足夠。還有影星像是Dennis Quaid、Sienna Miller、Marlon Wayans出演,Brendan Fraser可惜只有客串沒有展現他的硬漢身手。本片算是娛樂佳作,但是現在好像都流行在第一集就埋梗,故意留個伏筆,意圖也太明顯了,不過改編自動畫的電影就是這樣,劇本現成的,稍加修改就是新的一集。總之,喜愛聲光特效的觀眾,這部電影不會讓你失望的。

2009-10-01

陌生的孩子 (Changeling) 86分


在電信局工作的Christine獨自養育兒子Walter,一個原本要出遊的週末,臨時的加班令兩人掃興,只好讓孩子一個人在家。下班後她發現兒子不見了,尋找後徒勞無功,她請求警方的幫助。時間過去了幾個月,警方突然宣稱找到了她的孩子,希望她們母子的案例能改善洛城警局的貪腐形象,Christine早已發現這小男孩並不是Walter,但卻被警方含糊帶過。她選擇說出真相對抗當局,使警方繼續追查孩子的下落。這樣的舉動被官方認為是不合作,因此想盡辦法威脅、逼迫她,甚至被誣陷為精神異常而收押。所幸有位牧師關心這個事件,動用民眾的力量將她救出,她出來後,揭發警方不為人知的黑暗面,成為人民對抗腐敗警方的代表人物。同一時間,一位被認為是非法移民的男孩被帶到警局,追問之下,男孩承受不住壓力將自身痛苦記憶說出,兩件事有了聯結,也發現了一件駭人聽聞的惡行。

Angelina Jolie一直都有熱心公益,喜愛孩童,飾演堅強的母親頗令人認同,她以商業片為主,磨練出來的演技,在這裡總算有點發揮。對抗強權捍衛正義的勇敢形象,由其冷艷堅毅的外型襯托出來,將角色詮釋的不錯。而且劇情算是峰迴路轉,總會不斷的給予一線希望,再由此延伸出許多令人意外的內容,關於社會黑暗面與輿論壓力有著較多敘述,對照現今的官方組織,竟有某種程度的類似,或許就是人們都只看得見自己想要的,會自動排除不利於己的障礙吧。電影為了重現二零年代的洛杉磯市容,找到了保留下來的區域,再動用佈景團隊將之重現於鏡頭前。不管是服裝、交通工具、日常用品都有著濃濃的復古風格,配合略為偏黃的色調,
加上以真實事件改編的劇本,讓人有看紀錄片的感受,除了劇情吸引人外,也對這個事件做了反省與紀錄。

2009-09-29

末日預言 (Knowing) 75分



五十年前,一間小學的慶祝儀式上,校方希望學生能畫出未來世界的樣子,然後放入時光膠囊中,等到五十年後才開啟。提議的小女孩,卻在紙上不停的寫下一堆數字,她宣稱有個聲音不停在她耳邊唸著,她一直寫著,直到老師阻止。

半世紀後,這間小學的學生開啟了時光膠囊,每個人都拿到了一份當時留下的信。一個小男孩拿到了這封看似無意義的數字串,原本並不在意。直到他研究天體物理的父親John在無意間解譯出這些數字,發現竟然準確的描述了五十年來的每場重大災難的時間與地點,而且還預言了尚未發生的災難。John也發現有神秘的人物試圖接近他兒子,越來越多不尋常的事件令他感到危機即將來臨,他要找到當年寫下這些預言的小女孩後代,試著解開謎團阻止毀滅性的災難發生。


一開始寫下數字信的開頭算是引起了觀眾的好奇心,隨著推理解密,得知數字代表的意義,這樣的鋪陳懸疑性夠。災難的特效場面也很震撼,有慧星撞地球(Deep Impact)加強版的感覺,還有更具臨場感近鏡頭紀錄片效果,將場面拉到人群周圍,有驚人的效果。Nicolas Cage有善於動腦的英雄形象深植人心,由他來擔任抽絲剝繭的角色說服力夠,而且不會過度強調帥氣而搶走戲的主線。安排另一對與他們有類似遭遇的母女,一同解謎逃難,不見得有必要。結局則是略為趕戲,一下子就將神秘人的身份點出,與預言產生關聯,然後沒有交代前因後果就離開,算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2009-09-25

Rafe Needleman對於 Google Wave 的使用與想法

Google開放少部分人使用一個十分有意思的通訊實驗工具,稱為Wave,我們親自試用後的心得:實在非常討喜,這是一個更現代化的通訊,只是許多e-mail用戶可能會不太習慣。

即使是Wave的軟體工程經理Lars Rasmussen都跟我表示,「需要一點時間適應,」、「我們還在學習如何使用。」如此可想見其他一般人會如何感受了。

若你想試用Wave,可能得等等,Google目前僅開放給部分開發者與媒體,年底前才會完整開放給大眾使用。我們測試的這個版本還十分原始,還在開發當中。許多功能還沒部署好,有時系統會有一些錯誤,不過整個架構與哲學都十分清楚,這也是這次試用的重點。

啟動Wave:看起來有點像e-mail。

Wave是什麼?

Wave一種即時的e-mail,意思就是:當你在回覆從系統中所收到的訊息(或稱「wave」,波浪)時,則對方可馬上看到你在打的字。不過你也別擔心,若是按下草稿的按鈕,就可關閉這個即時功能。只是「即時顯示」是預設值。

你可在訊息的任何地方做回應,你也可在一般e-mail中進行,不過在Wave中,你的回應很容易被看見,因為這個應用會在回應的文字加入彩色方塊,並嵌 入作者的照片。若你是那種喜歡直接從信頭或信尾做回應的,那就當作一般e-mail即可。若你喜歡從內文中逐段回應,那麼Wave的作法可說十分輕鬆。

你可直接把圖片丟進Wave訊息中(採Google Gears),智慧助理則可以把地址轉換成地圖、自動矯正拼字,擴充聯絡人名字。

不過Wave畢竟不是e-mail。在這張照片中,我正看著Lars 與 Jens Rasmussen兩位原創開發者直接回覆我的問題。藏青色的色塊顯示Jen正在回覆我;Lars也有自己的色塊。

不過這個「任何地方都可回覆」以及「即時功能」最是有趣的地方。這讓Wave成了我看過最好用的e-mail結合即時通的應用。Google先前曾試圖結 合Gmail與Google Talk,但成效不彰,這次這種作法則十分好用。非同步化的e-mail對話可保留原有方式;但若雙方都同時在線上,則雙方的往來就變成即時的;雙方的對 話也會留在e-mail中以便日後觀看。要切換e-mail與IM(即時通)模式也十分無縫。事實上,這兩種不同模式的概念在Wave已經全然消失了

Wave的訊息處理優勢在兩人以上之間的通訊最為明顯。以Wave這種不同色塊的回應模式,多人同時在e-mail中可真正進行即時討論,不會弄到後來每個人討論的重點都不一樣。

Wave的收件匣若收到新的訊息,會用粗體顯示主旨欄;若有人在某一封信中做回應,你可馬上在兩行預覽中看到新打進來的文字,這個功能很酷,但若訊息一多可能很累人。

提到這點,我頭一次看到在同一封信中,有兩人同時在內文不同地方做回應時,我的頭腦還真的差點爆漿,許多資訊就這麼同時灌進來,跟傳統使用e-mail或即時通訊的體驗差別很大。

全新通訊架構

Wave可以這麼搞,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為Wave訊息不是放在桌面的Wave客戶端軟體(這其實只是一個豐富瀏覽器應用),有別於傳統e-mail的 設計,Wave訊息都存在於Wave伺服器。訊息不是只有丟到你的Wave客戶端就算了,伺服器還是有連結存在,因此當你在電腦上編輯Wave訊息時,它 馬上就可傳回至Wave伺服器,然後在馬上傳給其他正在使用Wave應用的用戶。

Wave伺服器會視狀況進行同步化;持平而論,這點跟Lotus Notes與微軟Exchange的運作方式並沒有太多不同之處,唯一差異是Wave不需理會舊有e-mail架構的legacy支援問題,也不會被舊的方式所綁住。

另一點跟Twitter Search類似的是,Wave的搜尋功能是即時的,若你要搜尋收件匣中關鍵字或句子,而同時有人更新了訊息內容,則該封訊息也會馬上出現在搜尋結果中。

全都好了嗎?還沒

目前,Wave用戶可通訊的對相都是其他Wave使用者。Wave地址看起來就像e-mail地址,不過網際網路e-mail與Wave之間沒有閘道,因 此若從正常e-mail軟體發給Wave的話會被退回,這是個比較嚴重的限制,Google希望開發者可在標準e-mail伺服器與Wave之間撰寫閘道 來解決這個問題,其他IM服務甚至社交等(如Facebook)就更別提了。

不過,Google的Rasmussen跟我說,Wave目前不會有垃圾郵件問題,因為它沒有連上全球e-mail系統,他希望能確保系統不致被攻陷之後才把Wave開放給標準e-mail。

事實上,Wave在目前這麼陽春的狀態就釋出給開發者的用意,就是希望能鼓勵程式人員撰寫延伸。上述的e-mail閘道就是關鍵的一環,Google也可 能自行開發。少了這一塊,Wave也不過是另一個難以起飛的新通訊媒介而已,因為其中許多功能都可在其他現行軟體中找到。Wave在技術上或許跟e- mail有很大的差異,但就終端使用者而言,它跟e-mail其實是很類似的。

Google Wave小組跟其他Google開發者計畫還沒有做太多整合,Wave這個計畫還是透過一個詳盡的影片demo介紹給Google的。Rasmussen 跟筆者表示,「若說我們有跟其他Google部門合作就太誇張了一點。」我們期待可以整合進來的包括Gmail、Google Docs與Google Voice。

正是時機

把e-mail、即時傳訊與協同編輯整合起來早就該進行了,除非技術上不可行,否則我們看不出為何要用不同軟體來進行e-mail、即時傳訊與協作編輯。我認為Google願意跳下來進行這場實驗十分值得鼓勵。

屆時Wave正式出籠後,相信各位都會大開眼界。(陳奭璁譯)


====================================================================


這是一種新型態的IM軟體,或許不該稱呼其為IM軟體,而是適用於企業與個人,對於常用的訊息收集,分類,整理的利器。除了Mail、Message、對話外,之後想必也會針對影音多媒體進行線上的編輯與分享,讓使用者在對統整資料時,會想到使用Wave,進而擴張Google原有的搜尋引擎優勢。因為擁有最多資料,才能提供最詳盡的搜尋結果。說不會以後的企業只需要對於機密與公司內部資料安裝專屬的管理系統,而員工間的即時通訊,網路電話,會議討論等,都可以透過這個公開的介面進行。又或者Google願意適度的提供開發Google Wave的SDK,方便使用者能夠下載並針對所需進行開發,變成某種程度的企業用軟體。總而言之,Google Wave有可能又會創造全新的使用者經驗,大幅影響資訊領域的發展。

2009-09-22

渺渺 (Miao Miao) 77分



活潑的小璦喜愛製作甜點,與班上的轉學生渺渺因興趣相同而談得來,成為好友。渺渺有天逛進了一家CD店,她對總是戴著耳機的老闆陳飛相當感興趣,想知道為何他如此憂鬱,更深入瞭解後,也慢慢喜歡上他。小璦發覺後,發覺自己對渺渺的感情並不只有友情,她們倆人與陳飛都有著心理的秘密,但都是為了學習如何去愛...


這部片的重點在於表達友情與愛情間的掙扎,當跨越了一個界限,就很難被認定是屬於哪種感情。有些愛情是不被祝福的,或是與普羅大眾認知不同的,會受到更大的壓力,逼得掩飾真實的自己。「渺渺」用溫和內斂的敘事手法,而不會過度使用肢體互動來描寫這種特殊的感情,能增加觀賞者對這類議題的接收度。只可惜劇情轉折過快,觀眾還來不及反應就已告結束,蠻多值得深入發揮的點都浪費了,變得有點交代不清。柯佳嬿與張榕容一動一靜的對比襯托出對方的優點,柯佳嬿清新的氣質,有桂綸鎂的風格(桂綸鎂更細緻有靈氣),不過受限於角色,沒有太激烈的情緒。而張榕容就活力十足,古靈精怪,很搶目光,不過口條需要加強。范植偉就沒啥特別,就是演他擅長的憂鬱小生,而且在情感表達的部份也太收了,戲份印象不深刻,而且過於牽強。這部電影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場景的轉換與搭配,還有濃郁的鏡頭色調,用簡單而古樸的道具和環境設定,做出類似圖畫的感覺,美術效果很不錯。

2009-09-20

馬利與我 (Marley And Me) 85分



同樣從事媒體業新婚小夫妻John和Jenny,搬到陽光普照的佛羅里達州展開新生活,正考慮是否要生育孩子的時候,John聽從朋友建議,先從養寵物開始,不那麼急著改變現有生活,兩人買下了一隻拉布拉多犬,取名為Marley。Marley可愛的外表下有著難以控制的好動因子,活動力特強的牠把家裡弄得一團亂,弄得兩夫妻哭笑不得,增添了生活樂趣。就這樣Marley在這裡待了好幾個年頭,經歷了孩子出生,轉換事業,搬家等過程,陪著John一家人度過許多人生中的起落,帶給他們全家珍貴的回憶...


有些電影的片名和開頭都會讓人覺得普通,卻越看越有味道,慢慢的感受到豐富的內容,「馬利與我」就是這樣的例子。以主人一家的人生經歷而主幹,而Marley始終忠實的陪伴在他們身邊,這樣簡單真實的情感,一切盡在不言中,劇終到了離開的時刻,男主角對Marley說了一段謝謝牠的話,很有催淚效果。養寵物本來就不能只是當做觀賞用的玩具,而是把牠們當朋友看待,既然決定養牠,就必須對這個生命負責,牠會陪著你一起生活,與你一起創造回憶。「馬利與我」算是以動物為主的電影中,對於人類家庭與寵物間的互動關係比較深刻敘述的一部,而不是只將重心放在動物身上。

裡面飾演Marley的就動用了許多隻狗,因為體形短時間內就大幅改變,就不連貫,而且電影裡的設定,時間拉得很長,必須找到各種年齡的拉布拉多演出,不 過由於導演是用側拍手法紀錄狗狗的一舉一動,再找出有趣堪用的片段,所以狗狗的表情與動作就很生動自然。如果動物界有奧斯卡的話,我看片中的狗狗實在很有 機會奪獎。Owen Wilson與Jennifer Aniston兩個硬底子演員在片中有呈現他們逗趣的一面,而在感情內心戲的部份也令人讚賞,算是稱職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