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許多Android獨有的子系統或功能已經納入Linux Kernel 3.3,Android專有App及其執行所需環境也有可能被移植到Ubuntu或Mint等其他Linux套件中。 |
Linux創始人Linus Torvalds宣布,Linux Kernel 3.3由一週前的候選版本成為正式版本。該版本整合Android專案所使用的Kernel程式碼,並改進及提供多種功能。Linus Torvalds同時也宣布開始接受Linux Kernel 3.4的提案。 Android作業系統是基於Linux所開發,Google在開發過程中修改並新增部分功能,但2010年二月雙方產生歧見後,Android程式碼就與Linux核心程式碼平行開發。 去年12月布拉格舉辦的Linux核心系統會議之後,Linux核心系統團隊成員Tim Page設立一個Android郵件專案,並呼籲開發人員參與。該專案的目標是可以讓Linux執行Android系統、開發Linux、Android核心系統的驅動程式、並將Android獨有功能導回主流Linux核心系統。 由於許多Android獨有的子系統或功能已經納入Linux Kernel 3.3,Android專有App及其執行所需環境也有可能被移植到Ubuntu或Mint等其他Linux套件中。專案近期將整合並改善Linux及Android的電源管理功能。 除了整合Android之外,Linux Kernel 3.3還擁有多項新功能。例如Open vSwitch提供虛擬主機環境一個虛擬多層次通訊協定網路交換機(Multi-Layer Switch),可以完整管理虛擬機器的網路,包含IP位址、防火牆規則等。新核心也開始支援TI的C64x +及C66x架構處理器,大部分會用在無線網路基地台、印表機及醫療設備中。 在Btrfs檔案系統方面,已經可以將多個儲存設備整合成一個虛擬儲存裝置,系統會當成單一儲存裝置處理。更方便的是,當容量不足時,可以直接把新添加的儲存設備納入原先定義的虛擬儲存裝置中。傳統RAID系統擴充容量時需要重新格式化,因此必須先備份資料。 |
visited 13 states (5.77%)
Create your own visited map of The World or Triposo world travel guide for Android
2012-03-28
Linux 3.3核心整合Android程式碼
2012-02-29
藍牙4.0
藍牙技術聯盟(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SIG)於2010年6月底時推出了最新主打低功耗的4.0版本,並預計於同年底或2011年初將有相關產品上市。由於目前藍牙技術的市場接受範圍似乎仍停留在以2.1+EDR為主,究竟4.0新規格的出現是否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已成為眾所關注的焦點,本文僅就4.0的規格特色、應用方向以及整個近距離傳輸市場後續的發展重點進行介紹。
不可忽略的藍牙4.0規格特色—低功耗、高射頻與雙工模式
藍牙4.0的核心技術規範包括了傳統藍牙技術(例如Bluetooth 2.1+EDR)、藍牙3.0高速技術(Bluetooth 3.0 + High Speed)與最新的藍牙低功耗技術(Bluetooth low energy)三類,而其中的低功耗技術便是4.0的最大優勢特色。藍牙低功耗技術宣稱能節省達近九成的電力,相當適合使用“鈕釦型電池”裝置的市場,因為該技術能使裝置在閒置時休眠、僅在需要傳輸檔案時才啟動藍牙功能,因此能有效的降低電力耗損,以有效延長這些裝置更換電池的時間,因此能應用於小型傳感器像是計步器、血糖記錄器的使用。
至於在過去一直不變的傳輸距離上,過往藍牙的傳輸距離大約為30英尺(10公尺左右),在藍牙4.0規格中的有效傳輸距離則可明顯提升至最高約200英尺(60公尺左右)。製造商可以自行根據產品屬性調整其射頻範圍,讓藍牙傳輸的應用範圍有效拉大。
值得一提的是,藍牙4.0中開發出所謂的單工與雙工模式(Single Mode & Dual Mode)。透過單工模式能經由簡易的裝置搜尋、可靠的單點對多點資料傳輸設計與更先進的省電技術與加密方式,達到以最低成本實現超低電耗連線傳輸的目的。而雙工模式的運作架構,等於是可以與不同的藍牙規格(例如2.1 + EDR或是3.0 + HS)相結合,使用者可根據需求切換高速或者是低耗電的運作方式。因此歸納來說,單工模式可應用在一些需長時間連結但非持續傳輸資料的裝置,而雙工模式則適合可能同時需要與不同類型產品(像是電腦或手機)進行傳輸的裝置。
也就是說,藍牙4.0的技術規範讓傳統藍牙技術、藍牙3.0高速技術與藍牙低功耗技術三者,不僅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共同運用。舉例來說,一台血壓感測器如使用雙工模式,便可運用藍牙低功耗技術持續記錄人體的血壓高低,但同時也可使用傳統藍牙技術將記錄下來的數據資料傳送到電腦或其他裝置上。
|
藍牙技術之市場現況
就市面上的主流藍牙規格來區分類型,分別是強調增強資料傳輸率的藍牙2.0或2.1+EDR、主打高傳輸速率的藍牙3.0+HS以及甫公布的新增低功耗技術的藍牙4.0。
儘管在2009年4月藍牙技術聯盟就已推出新版的藍牙3.0規格並主打高速度傳輸,事實上,市面上的產品仍以2.1+EDR版本為主流,包括消費者最常使用的藍牙產品像是耳機、手機或是電腦周邊指向裝置如鍵盤、滑鼠,幾乎都還是以2.1+EDR的規格為大宗,甚至是筆記型電腦也只有一些較高階機種為藍牙3.0+HS規格。以今年最熱門的平板電腦產品為例(參見附圖),即便是蘋果今年甫推出的iPad、DELL的首款平板電腦產品Streak、或是以生產黑莓機著稱的RIM即將要推出PlayBook,這些新概念產品,也仍採用藍牙2.1+EDR規格,只有Samsung的Galaxy Tab採用藍牙3.0+HS版本。
◎目前市面知名平板電腦產品之藍牙規格
這樣的現象與其他標準規格一代一代汰舊換新、逐漸導入新規格的現象,似乎不太相同。原因究竟何在?市場一般認為,目前藍牙技術的應用多半落在消費者的個人小檔案傳輸,像是透過藍牙耳機收聽音樂接聽電話、或是透過藍牙滑鼠鍵盤使用電腦,這類的小型資料傳輸通常較不需要高速支援。此外,追求高速度的代價換來的是較高的成本與較多的電力耗損,在產品沒有相對的效能需求之下,對廠商而言這似乎不是一個最划算的選擇,再加上當相應的產品都依舊使用原本的規格時,單方面的升級也不見得是必要的作為。
藍牙4.0的發展方向--運動管理、醫療健康照護與家用自動化
那麼接下來的藍牙4.0,是否能夠取而代之呢?從藍牙4.0規格包山包海的兼容性,看得出其野心勃勃的姿態,至於未來發展似乎目前我們還不得而知。事實上,藍牙4.0的低功耗技術,在設計之初,便主打醫療與健康監控等特殊市場,藍牙技術聯盟的執行董事Michael Foley於此一技術發表之初,便強調藍牙低功耗技術的產品應用將主要落在運動管理、醫療健康照護與家用自動化(sports& fitness, healthcare, home automation)幾個面向上。
所謂的醫療市場為何適合這樣的應用呢?試想一下,在醫院有許多精密儀器的環境,經常會有禁止使用手機的規定出現,這是因為手機這類的電波頻率,極有可能造成電磁的干擾而影響醫療機器運作或是病患的休養,更遑論即使同樣是醫療儀器,像磁振造影機(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這樣高電耗的設備,就有非常高的機會干擾到維生儀器的使用。因此,在醫院這樣需要監控病患病理狀態與生命跡象的環境,對低功耗的傳輸技術就有高度且必要的需求。
除了醫療單位這樣的場域,也可將藍牙低功耗技術的應用拓展到居家照護、健康監控與運動管理的範圍。在家中休養的病患可以使用藍牙技術的病徵感應器,來追蹤其健康狀況,家人也無須再亦步亦趨的時時提心吊膽;想記錄自己健身成效的運動者,也可在使用健身器材的過程中,透過個人的計步器、脈搏機或是健身器材上的顯示裝置,傳送並記錄個人的運動狀況到自己的藍牙裝置如手機或筆電中。
由英特爾發起、並由許多不同醫療技術與保健機構成立的Continua健康聯盟(Continua Health Alliance),日前便已決議將低功耗的藍牙4.0納入皆下來的標準傳輸技術。目前已有許多採用藍牙技術2.1+EDR規格的醫療產品像是血壓計、血壓監測螢幕、和計步器等,通過Continua健康聯盟的正式認證,接下來隨著新技術的導入,預期將有機會逐漸出現更多藍牙4.0規格的認證產品。
藍牙技術發展重點 聽測試專家怎麼說
面對藍牙4.0新技術規格的發展方向,目前於知名測試諮詢機構百佳泰測試實驗室擔任電腦產品測試中心主任之一,並為藍牙技術聯盟官方認可的BQE(Bluetooth Qualification Expert)高振家先生,有以下幾點獨到看法:
◎任職於百佳泰測試實驗室,並為藍牙技術聯盟認可的BQE高振家先生 |
首先,是藍牙傳輸的穩定持續性,在低功耗的架構下是否能不受影響。我們都知道藍牙傳輸採用的是2.4GHz ISM頻段,與水的共振頻率相同、同時也有可能受到同頻段的其他傳輸技術所干擾。為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藍牙使用調節性跳頻(Frequency Hopping),以每秒跳1600次的方式在80個頻道中轉換以減少干擾的可能性。不過在低功耗的狀態下,任何資訊的傳遞將會更容易受到同頻段其他物質或技術的影響,因此針對藍牙4.0的技術架構,更加需要透過詳細完整的驗證,來確認各個藍牙產品的穩定傳輸品質。
再者,是實際應用上的落實,是否能符合原先設計的目的性。藍牙4.0規格的一大特色便在於可以通過低功耗的技術,長時間以最低耗電模式運作,以記錄持續性的資料。然而,不能忽略的是,藍牙技術在傳輸數據資料時,至多只能與七個從屬裝置相串連,若是同時傳輸數據與音訊資料,則只能與兩個從屬裝置串連,這樣的狀況便會造成相當程度的應用限制。也因此,藍牙採用拓樸(Topology)的方式,將更多裝置彼此相連,使資料能在更多的裝置間相互傳輸,透過多對多的網狀拓樸(Mesh Topology)與一對多的星狀拓樸(Star Topology)使資料能彼此傳輸。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若是應用於醫療系統或健康監測上,不僅是要持續記錄病患病理變化,也極有可能出現緊急回報特殊狀況的情形,在這種情況下低功耗藍牙的拓樸是否能同樣有效即時地傳遞資料,絕對是實際應用上的重點。
最後,是產品製造商對於將產品導入藍牙4.0新規格的作業程序瞭解度。高振家先生因為本身為藍牙技術聯盟認可的BQE,經常會有廠商詢問關於”如何獲得藍牙認證”這樣的問題。面對這樣常見的狀況,高振家表示,其實藍牙技術聯盟官方制定的申請規範相當完整,但也因為規範內容的嚴謹細緻,以致於許多廠商經常會有一知半解的狀況。
◎藍牙產品標準認證測試流程
過去藍牙認證的方式是讓通過認證的產品取得一組QPID(Qualified Product ID),但這樣的作法會造成儘管內部設計架構沒有不同,只要是產品外觀改變或更換型號,就要重新申請認證。因此,為避免這樣不必要的時間與成本支出,藍牙技術聯盟新的作法則是讓所謂的”產品設計”取得一組QDID(Qualified Design ID),讓同樣的產品設計可以應用在不同產品上,也就是說,若是生產三款使用同樣藍牙設計的產品,則這三款產品皆歸屬於這一組QDID。同樣的,藍牙技術聯盟官網上的列表方式,也就由過去的QPL(Qualified Products List)改分為QDL(Qualified Design Listing)與EPL(End Product Listing)兩類,前者指的是通過驗證的產品設計,後者指的則是通過驗證的產品。如此一來,同樣的QDID廠商只需要負擔一次的listing fee,而消費者也更容易根據QDID選擇自己想要的產品。只是現實上,聯盟的規範與廠商的認知似乎還有一段落差,才會出現有產品未經官方認證就上市或是廠商多繳listing fee的狀況。
高振家也提到,藍牙技術在消費者生活中的普及已是不爭的事實,只是新規格要如何具體的導入、以及相關廠商是否會買單,則有待時間的證明。他所提到的三個關於實際驗證、應用落實與廠商採用的問題,只是就他身為BQE的經驗發現的幾個重點,至於實際上要如何讓藍牙規格持續被廣泛應用,勢必還有許多必須繼續發掘與關注的要素。
短距離/低功耗傳輸的競爭 藍牙技術何去何從?
就現況來看,在短距離的無線低功耗傳輸技術(ultra-low power short-range wireless technology)市場中,除了我們前面已多有著墨的藍牙4.0低功耗技術,Zigbee則是默默戮力耕耘的一項傳輸標準。
◎市面低功耗短距離傳輸規格
Zigbee與藍牙同樣被視為歸屬在個人區域網路 (Personal Area Network,PAN)的架構下,採用的是IEEE 802.15.4,工作頻率為868MHz、915MHz或2.4GHz,強調具有低成本、低耗電、雙向傳輸以及感應網路功能等特色,起初被定位於各種感測器的監控,目前則發展出多樣化的次標準,像是針對電源控制(Smart Energy Certified)、家庭自動化(Home Automation Certified)與電信服務(Telecom Service Certified)等認證規格,也積極拓展像是遙控及醫療電子等應用領域,目前已有上百樣產品獲得Zigbee的認證。Zigbee與現有藍牙技術的應用數量相比,似乎看起來又是小巫見大巫,儘管藍牙4.0的低功耗技術還需要時間發酵,不過依照眾家廠商對藍牙規格的愛戴程度,Zigbee勢必得要找出獨特的利基,才能更有異軍突起的機會。
除了現有低功耗技術規格Zigbee的苦心經營外,全球通訊晶片大廠高通(Qualcomm)也宣佈將於2011年推出名為”Peanuts”的低功耗傳輸技術,號稱將能以更低的耗電量與更大的傳輸速率,提供多樣化的應用方向,除了能應用在高通的最大市場—手機產品上,更可將技術發揮於安全監控或車載通訊等面向。此舉等於是對整個低功耗傳輸市場的宣戰,畢竟,高通掌握大量的晶片供應,根據產業界由上游影響下游的慣例,Peanuts的規格便極有可能出現在許多採用高通晶片的產品上。
若是再將範圍由低功耗傳輸技術拉大到整個近距離無線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那麼即將出爐的Wi-Fi Direct則更被視為是藍牙的一大威脅。過去是藍牙由點對點(Peer-to-Peer)跨足到802.11協定轉換層,現在則是Wi-Fi Direct要回過頭來藉由點對點技術,吃下藍牙技術的大餅。透過Wi-Fi Direct,將可使各種像是手機、電腦、鍵盤、滑鼠、數位相機和印表機等產品直接以點對點方式傳輸資料,不需再透過另外的媒介或是藍牙所需的配對過程。
儘管規格未明,可以知道的是,Wi-Fi Direct能與所有現有的Wi-Fi 802.11a/b/g/n產品相容,廠商或消費者只要透過軟體的升級,便能直接具備Wi-Fi Direct的功能,不需要更換設備或元件;在安全性上,則支援支援WPA2加密傳輸標準;而至於傳輸速度方面,在產品本身支援802.11n的前提下,可達到最高250Mbps的速度。光是這樣的表現看起來已經相當驚人,更遑論目前市面上已有不計其數支援既有Wi-Fi規格的產品。
除了Wi-Fi Direct外,由日系大廠索尼(Sony)等十五家公司共同主推的TransferJet,結合了NFC與超寬頻技術(Ultra-Wide Band,UWB),主打短距離傳輸(傳輸距離設定為三公分)與超高速度(理論值可達560Mbps),可將較大容量的影像內容或音樂檔進行高速傳輸。再加上多家大廠如三星電子(Samsung)、東芝(Toshiba)、日立(Hitachi)、佳能(Canon)、尼康(Nikon)等的支持,勢必將在接下來的相機、電視、手機等相關消費性產品中佔有一席之地。由此看來,隨著Wi-Fi Direct與TrandfetJet的步步進逼,藍牙似乎還有一場硬戰要打。
知名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於2010年3月發表出的2011年的十大主流行動技術中,其中一項便是藍牙,Gatner同時看好藍牙3.0與4.0的未來發展,主要原因在於,市場上將有更多產品需要較高的資料傳輸速度以滿足更大型的圖像或影片傳輸需求、而低功耗傳輸在醫療保健領域也將有相當的應用空間。儘管如此,考量到其他低功耗傳輸技術像是Zigbee與Peanuts的威脅、以及Wi-Fi Direct的來勢洶洶,實際的市場發展究竟會如何、是否各個規格皆能擁有一片天?則有待時間的證明,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些技術規格的進步發展,若皆能有效應用於更多不同領域像是醫療協助、安全監控或是家庭自動化等,則更能讓我們生活中所存在的科技,更加便利、也更加符合人性。
(本文由測試服務暨諮詢顧問公司百佳泰Allion Test Labs, Inc提供)
2010-10-31
個人無線網路新選擇:Wi-Fi Direct
雖然現有的WiFi無線網絡設備很多已經可以支持Ad hoc模式直連,但這種模式往往設置複雜,並且缺乏安全加密等功能,因此沒有包含在從802.11a到802.11n的任何一版WiFi認證標準內,而WiFi Direct正是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而生。
WiFi Direct標準原名「Wi-Fi peer-to-peer」,即P2P版本的WiFi。它支持各種WiFi設備,包括電腦、手機、遊戲機、數碼相機、攝像頭、打印機、鍵盤、耳機等等。符合該標準的設備在無需熱點基站、路由或AP的情況下,就可以方便的和其他設備實現直接連接,傳輸數據或共享應用。
WiFi Direct可以支持一對一直連,也可以實現多台設備同時連接。WiFi Direct設備可以和不支持該標準的傳統WiFi設備實現直連,支持2.4GHz或5GHz頻率,可實現傳統WiFi(最高802.11n)的傳輸速度與覆蓋範圍,並採用WPA2標準加密。除此以外,WiFi Direct標準的新功能還包括:自動設備發現、預連接服務發現、增強型電源管理模式、支持多道同步連接(並發連接)、共享互聯網連接等等。
Wi-Fi Direct 的基本精神
而在考量到頻寬、連線性與安全性等層面,Wi-Fi聯盟在2009 年10 月發表了Wi-Fi Direct 規範(先前稱之為Wi-Fi peer-to-peer)。Wi-Fi Direct 有別於先前所發表的各項Wi-Fi 標準,它是由早期ad hoc 模式轉變而來,採用的是點對點(peer-to-peer) 的架構,而非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因此Wi-Fi Direct 可以在沒有基地臺的狀況下,讓多臺設備共同連線。
早期的ad hoc 模式,僅能提供兩臺設備透過Wi-Fi網路互連,不但使用彈性較低,也因為安全性上的問題,而使得應用性大幅降低。但在更新過的Wi-FiDirect 架構中,不但能夠使用目前最高等級的WPA2加密傳輸,同時也能採用相同的傳輸距離與資料傳輸速率,讓無線應用更廣。
安全性整合為最大賣點
其實不管是何種無線網路連線,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安全性。目前現行的各種傳輸方式,無論在建立連線或是加密部分,除了Wi-Fi 以AES 加密建構WPA2 之外,其他的在安全性上都有一定的問題及盲點。這也是為什麼眾多安全專家,都會宣導不管是紅外線或是藍牙,都應該在不需要連線時關閉,以避免可能的安全風險。
而Wi-Fi Direct 則是改良既有的ad hoc架構,整合現行的WPA2 加密傳輸協定,因此在安全性上有著大幅的提升。並且能夠同時連接多臺設備(目前已知是與藍牙相同),最高可連接8 臺設備,藉此提昇Wi-Fi 網路的可用性與連通性,也改善了過去ad hoc 架構為人詬病的缺點。
設備整合性為推廣契機
有鑑於Wi-Fi Direct 能夠帶來的諸多連線優勢,有許多設備商開始提供相關解決方案,例如Atheros 的Direct Connect、Intel 的My WiFi 技術,以及Marvell的Mobile Hotspot 等,這些技術雖然都是預先推出的解決方案,但是廠商都保證在未來規格確認後,能夠利用簡單的升級方式,讓現有產品符合未來的規範。
Wi-Fi Direct 也並不是僅能採用最新的802.11n 架構,而是可以向下相容到802.11a/b/g 等現行常用的連線模式,根據Wi-Fi 聯盟行銷總監Kelly Davis-Felner 表示,只要是經過Wi-Fi 認證的設備,無論是採用802.11a 或g,都能與經過Wi-Fi Direct 驗證的設備連線。
Wi-Fi Direct 的應用
就目前而言,無論是家庭或是企業大多都已經有架設了基地臺,並且藉此串連家中的各項設備。不過目前在臺灣會透過無線網路連接的大多是3C 產品,包括電腦(桌上型與筆記型)、手機、印表機或Wi-Fi電話等,因此大多數人都會利用一座基地臺作為集中控管與連線的樞紐。
不過這種作法雖然在公司或家裡可行,當到其他地方時就沒有辦法如法炮製,縱然當場有無線網路支援,但多半也不提供無線用戶間彼此連線,而且設定與安全性上都有所疑慮,也讓人不敢在外地隨意使用無線網路建構自己的區域連線。
2010-08-15
近年來機器人的發展十分迅猛,不少國家的科學家和機構組織都推出過各種型號的機器人並且在人工智慧方面也愈加完善,日前科學家就推出了一款能夠具備情感並與人交流的機器人。
據國外媒體報道,這款機器人名為NAO,擁有著討人喜歡的外形。並具備有一定程度的人工智慧,具備約一定程度的情感智商並能夠和人親切的互動。該機器人還如同真正的人類嬰兒一般擁有學習能力。NAO機器人可以通過學習身體語言和表情來推斷出人的情感變化,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認識”更多的人,並能夠分辨這些人不同的行為及面孔。
NAO動作靈活,擁有一個慣性導航儀裝置,以保持在移動模式下的平穩。還可以靠超聲波傳感器探測並繞過障礙物,這使它的活動十分準確。每只腳上配備有四個壓力傳感器,用來確定每只腳壓力中心的位置,並進行適當調整讓NAO更好的保持平衡。
赫特福德郡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洛拉-卡納麥羅博士(Lola Canamero)表示,NAO在情感生長方面設計的部分技能與人類或黑猩猩有些類似。此外NAO可以在多種平臺上編程並且擁有一個開放式的變成構架,所以不同的軟件模塊可以更好的相互作用,不論使用者的專業水平如何,都能夠通過圖像編程平臺來為NAO編製程。
NAO機器人能夠表現出憤怒、恐懼、悲傷、幸福,興奮和自豪的情感,據科學網(kexue.com)查詢資料發現,當它們在面對一個不可能應付的緊張狀況時,如果沒有人與其交流,NAO機器人甚至還會為此生氣。NAO的“腦子”可以讓它記住以往好或壞的體驗經驗。
=============================================================
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科學越來越發達,可以預見那種勞力性、重複性與危險性的工作,將來應該會大量採用具有判斷能力的機器人代勞,可能之後會有更多關於機器人發展自主思考與學習能力的研究出現,但在賦予機器人這些能力之前,是否也需要加強類似機器人三大定律般的基本條款,用以限制機器人的行為準則,不然,電影機器公敵的內容發生了後果難以想像。
2010-06-04
介電式液態鏡頭
國立清華大學研發出全球第一個介電式液態鏡頭,利用電壓操控液珠表面的曲度,達到快速變焦效果,可應用在照相手機、網路攝影機、互動遊戲機、醫用內視鏡等影音產品及醫材,未來中老年族群戴上裝有液態鏡頭的老花眼鏡,看遠看近將可輕鬆搞定,相當方便。
國科會今天為這項研究成果舉行記者會。清大奈米工程與微系統研究所教授葉哲良表示,液態鏡頭近年很熱門,從動物演化過程中擷取靈感。他解釋,眼睛有如照相機的透鏡,只要調整水晶體屈光度,讓遠近不同的影像聚焦在視網膜上,就可看得清楚。但隨著年齡老化,眼睛睫狀肌功能衰退,調控水晶體的能力下降,老花眼就逐漸浮現。
同樣的,採傳統對焦技術的鏡頭,透過機械式馬達來推動鏡片,不僅耗電、拍摔,且對焦能力會隨時間減弱。但清大研發模仿水晶體的介電式液態鏡頭,就沒有這些問題。
葉哲良說,研究團隊選擇矽油及水醇溶液為液態鏡頭的材質,矽油和水醇溶液接觸的介面會出現界線非常分明的曲面,就是液態鏡頭。接下來,在矽油及水醇溶液之間的介面上施以電場作用,產生介電力。介電力越大,介面曲面就越大,越像個球體;反之,介電力越小,曲面就越小也越平。透過介電力大小來調控液態鏡頭的曲面結構,就可達到快速變焦效果。
葉哲良強調,透過這項獨步全球的技術,一顆指尖大小的液態鏡頭,同時擁有30倍顯微鏡的近拍功能,以及萬元級數位相機的廣角效果,比人眼更銳利,預計年底進入量產階段,屆時將顛覆全球微型攝影市場,再創新潮流。
=============================================
這個設計非常有趣而實用,可減輕攝影器材零件重量,傳統成像的缺點亦可改善,同時強化鏡頭的保存與使用時限,之後如眼鏡之類導入此技術,相信可能是一種革命性的概念。
2010-05-25
業界領導廠商宣佈聯手開發Google TV
DISH Network、Best Buy、Adobe協助推出支援產品
在舊金山舉行的Google I/O開發者大會中,多家業界領導廠商宣佈聯手開發Google TV,此開放平台將融合網路功能與電視收看經驗,為客廳帶來全新類型的裝置。英特爾、Sony、羅技(Logitech)等大廠,加上Best Buy、DISH Network、以及Adobe等業者,與Google 共同登台宣佈支援Google TV。
網際網路在過去十年於全球各地開創全新的技術創新與發展機會,但至目前為止,網路較少出現在客廳。透過Google TV,消費者將能經由各種來源,搜尋與觀看各式內容,包括電視業者、網際網路、個人內容資料庫、以及各種行動應用。
於電視、網路、以及應用程式間的跨平台搜尋
Google TV內含Android平台與Google Chrome網頁瀏覽器。使用者可以存取平時收看的電視頻道、網際網路、以及各種雲端資訊與應用,包括豐富的Adobe® Flash內容,只要坐在客廳就能輕鬆享受,而且操作就像瀏覽網路一樣簡單。結合英特爾專為消費性電子產品設計的最新系統單晶片(system-on-chip,SoC)-Intel® Atom™ (凌動™) CE4100處理器,新平台能提供媲美家庭劇院品質的影音效能。Sony與羅技表示將於今年推出內建Intel Atom處理器、可執行Google TV的全新產品。Google TV雖在設計上能支援任何電視業者的系統,但在推出初期,使用者需搭配DISH Network系統才能享受最佳體驗。
Google TV 讓影片內容的選擇由目前付費電視供應商提供的數百個頻道,擴大到網路與串流影片,讓使用者享受數之不盡的影片內容。Google TV提供觀看Netflix、亞馬遜隨選視訊(Amazon Video On Demand)、以及YouTube等各大內容平台的串流影片,還可執行Android Market上流通的各種應用。
為讓使用者能透過單一裝置與單一螢幕搜尋瀏覽為數眾多的內容,Google TV推出整合式搜尋工具,協助觀眾從無線與付費電視頻道節目表、數位錄影機、以及網際網路等不同管道,輕鬆尋找相關內容,,並提供子母畫面功能,讓使用者同時操作多個視窗。Google TV亦設計創新首頁螢幕,協助觀眾快速整理自己最喜愛的內容,制設計個人化的電視觀賞經驗。上述部分功能特色目前僅整合於DISH Network的系統。
跨產業領導者共組聯盟
Google董事會主席暨執行長Eric Schmidt表示:「我們非常榮幸能與這些傑出夥伴共同合作,所有合作企業在硬體、設計、以及零售等產業均已累積了數十年的經驗。」
Sony宣佈推出“Sony Internet TV”計畫,推出全球第一個整合Google TV平台的系列電視。首款產品預計於2010年秋季在美國市場推出,此系列產品包括獨立電視機,搭配內建藍光光碟機的視訊轉換器(set-up box)。
Sony董事長、總裁暨執行長Howard Stringer表示:「我很高興宣布這項獨特的合作案,結合Google快速成長的開放原始碼Android平台,搭配Sony在電視設計與技術方面所累積的豐富經驗。”Sony Internet TV”的加入將使Sony全方位的電視產品陣容更為完整,並為電視體驗注入更豐富的享樂與互動功能。」
羅技將推出新型擴充裝置,將Google TV帶入現有的HDTV家庭娛樂系統,並能輕鬆連結任何廠牌的HDTV與視訊轉換器。這款擴充裝置將結合羅技的Harmony®遙控技術,與結合鍵盤與遙控功能的控制器。羅技還計畫推出支援Google TV的HDTV相機與影音聊天系統,增加導航與控制選項,包括能將智慧型手機轉變為能可遙控Google TV與各種家庭娛樂系統的高階控制器之應用程式,。
羅技公司總裁暨執行長Gerald Quindlen表示:「我們領先業界開展與Google TV的合作,因為這符合我們支持開放平台的策略,為數位客廳創造高臨場感的嶄新體驗。Google TV幫助使用者快速搜尋喜愛的內容,羅技則協助使用者享受人機一體般的流暢感受,隨心所欲掌控這些內容。我們期盼持續與Google以及開發社群合作,創造超越想像的全新Google TV體驗。」
Intel Atom CE4100處理器將內建於羅技與Sony的裝置。英特爾公司總裁暨執行長歐德寧(Paul Otellini) 稱許該項合作,並表示人們以往熟悉的電視將徹底改頭換面:「今天是電視革命的重要一步,產業將朝向智慧型電視邁進。拜微處理器與網際網路之賜,電視搭載越來越多的智慧功能。傳統的電視節目將與擁有無限內容的網路結合,觀眾將可自行決定觀看內容與時間。摩爾定律正透過英特爾微處理器改變電視的面貌。」
在Google TV整合研發的過程中,DISH Network向來是Google重要的合作夥伴。雙方於一年前聯手,邀請超過400位DISH Network與Google使用者進行測試。根據用戶對測試系統持續傳回的意見,Google與DISH Network發展出最佳化的Google TV經驗,並且將傳統電視、數位錄影機、以及網路方面的內容進行無縫整合。
DISH Network董事長、總裁暨執行長Charlie Ergen表示:「Google TV象徵著下一波的電視革命。我們非常高興成為Google的第一家合作夥伴,為我們的顧客帶來全新體驗。目前只有DISH Network的Google TV客戶能享受橫跨電視、數位錄影機、以及網際網路的統一搜尋功能,能輕易搜尋相關內容與管理所有的電視觀賞經驗。此外,先進的整合設計讓研發者能創造更新更有趣的應用程式,讓觀賞電視的體驗更加精采豐富。」
Best Buy將為此計畫帶來其零售經驗及消費者服務的專長,Google TV裝置將於今年稍後在全美各地的Best Buy據點銷售。Best Buy公司執行長Brian Dunn表示:「我們18萬名Blue Shirt店面員工每日與Geek Squad Agents合作,為顧客提供最佳家庭劇院體驗。我們非常高興為顧客提供像Google TV這樣出色的智慧型電視體驗,我們希望能在店面展示這些體驗,並確保顧客能充分了解這類產品與服務,並在現實生活中實現這些體驗。」
最後,Adobe Flash Player 10.1將直接整合到Google TV內的Google Chrome瀏覽器,讓觀眾能享受數以千萬計的內嵌Flash內容網頁,包括遊戲、動畫、應用程式、影片、音樂等各種內容的網頁。Adobe執行長Shantanu Narayen表示:「開放網路(open web)產業體系提供無限的創意與創新機會。Flash Player 10.1 進一步延伸各方面的優勢,包括完整網頁瀏覽,以及串連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隨身型易網機(netbook)、與網路電視等平台的豐富體驗。我們非常高興能和其他產業領導者共同參與Google TV計畫,邁向共同的願景,讓用戶享受最佳的網路體驗。」
研發業者的機會
在I/O大會上的展示突顯出研發業者獲得的絕佳機會,讓其能共同塑造Google TV的未來面貌。Google今日宣佈不久將針對Web應用推出一系列電視專屬的應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鼓勵網路研發人士著手開發能在電視平台上執行的網路應用。今年稍後Google還將發表新版Android軟體開發套件(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DK),協助業者針對Google TV開發相關應用程式。
Google還計畫釋出Google TV平台的程式原始碼,藉此鼓勵業界從事創新研發,並讓其他研發業者能從此計畫中受惠。Google的長期目標則是與整個研發產業合作,發展客廳環境的娛樂,開創新世代的電視觀賞體驗。
欲得知此計畫的詳細資訊,請上網瀏覽google.com/tv。
2010-05-18
Ad-Hoc network 架構介紹
2010-05-15
Wi-Fi Direct
從最早的紅外線直接連線,到後來可以利用藍牙裝置同時多臺互連,在無線方面個人區域網路有相當長足的發展。Wi-Fi 聯盟為了提供整合性更佳、安全性更強與頻寬更高的個人無線區域網路,將會在今年初推出Wi-Fi Direct 標準,希望藉此整合原先複雜的連線方式,讓使用者能夠利用Wi-Fi 架構自由地在LAN 與PAN 之間傳送各項資料。
如何快速同步個人裝置間的資訊,是一直困擾使用者的問題,早期雖然可以透過各種傳輸線溝通,但是桌面上就會充斥著各種底座、線材甚至是電源等,不但容易造成混淆,也會讓整個桌面變得雜亂不堪。因此,隨著每個人所需要管理與連線的設備數量不斷增加,個人區域網路(Personal Area Network, PAN) 也跟著愈形重要。
一開始,有人利用紅外線連線,讓不同設備間能夠用較為簡單的方式互相傳輸資料,但是紅外線容易遇到訊號不穩定及干擾問題,並且僅能提供一對一連線,因此很快地就被使用者捨棄不用。
當藍牙技術出現之後,就以很短的時間席捲了所有需要的使用者。因為藍牙不但能夠提供簡便的操作方式,同時也能提供較為優異的連線頻寬,讓使用者能夠以較為方便的操作模式,建立各種不同設備間的連線。
雖然藍牙可以提供簡便的操作方式與較大的頻寬,但是安全性也成為另一種令人擔憂的潛在危機。固然我們可以利用連線密碼與隱藏裝置名稱的方式,避免可能的駭客入侵,但在各種攻擊工具的威脅之下,藍牙還是容易成為惡意攻擊的管道。
Wi-Fi Direct 的基本精神
而在考量到頻寬、連線性與安全性等層面,Wi-Fi聯盟在2009 年10 月發表了Wi-Fi Direct 規範(先前稱之為Wi-Fi peer-to-peer)。Wi-Fi Direct 有別於先前所發表的各項Wi-Fi 標準,它是由早期ad hoc 模式轉變而來,採用的是點對點(peer-to-peer) 的架構,而非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因此Wi-Fi Direct 可以在沒有基地臺的狀況下,讓多臺設備共同連線。
早期的ad hoc 模式,僅能提供兩臺設備透過Wi-Fi網路互連,不但使用彈性較低,也因為安全性上的問題,而使得應用性大幅降低。但在更新過的Wi-FiDirect 架構中,不但能夠使用目前最高等級的WPA2加密傳輸,同時也能採用相同的傳輸距離與資料傳輸速率,讓無線應用更廣。
安全性整合為最大賣點
其實不管是何種無線網路連線,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安全性。目前現行的各種傳輸方式,無論在建立連線或是加密部分,除了Wi-Fi 以AES 加密建構WPA2 之外,其他的在安全性上都有一定的問題及盲點。這也是為什麼眾多安全專家,都會宣導不管是紅外線或是藍牙,都應該在不需要連線時關閉,以避免可能的安全風險。
而Wi-Fi Direct 則是改良既有的ad hoc架構,整合現行的WPA2 加密傳輸協定,因此在安全性上有著大幅的提升。並且能夠同時連接多臺設備(目前已知是與藍牙相同),最高可連接8 臺設備,藉此提昇Wi-Fi 網路的可用性與連通性,也改善了過去ad hoc 架構為人詬病的缺點。
設備整合性為推廣契機
有鑑於Wi-Fi Direct 能夠帶來的諸多連線優勢,有許多設備商開始提供相關解決方案,例如Atheros 的Direct Connect、Intel 的My WiFi 技術,以及Marvell的Mobile Hotspot 等,這些技術雖然都是預先推出的解決方案,但是廠商都保證在未來規格確認後,能夠利用簡單的升級方式,讓現有產品符合未來的規範。
Wi-Fi Direct 也並不是僅能採用最新的802.11n 架構,而是可以向下相容到802.11a/b/g 等現行常用的連線模式,根據Wi-Fi 聯盟行銷總監Kelly Davis-Felner 表示,只要是經過Wi-Fi 認證的設備,無論是採用802.11a 或g,都能與經過Wi-Fi Direct 驗證的設備連線。
Wi-Fi Direct 的應用
就目前而言,無論是家庭或是企業大多都已經有架設了基地臺,並且藉此串連家中的各項設備。不過目前在臺灣會透過無線網路連接的大多是3C 產品,包括電腦(桌上型與筆記型)、手機、印表機或Wi-Fi電話等,因此大多數人都會利用一座基地臺作為集中控管與連線的樞紐。
不過這種作法雖然在公司或家裡可行,當到其他地方時就沒有辦法如法炮製,縱然當場有無線網路支援,但多半也不提供無線用戶間彼此連線,而且設定與安全性上都有所疑慮,也讓人不敢在外地隨意使用無線網路建構自己的區域連線。
基本上,Wi-Fi Direct 內建基地臺軟體,當使用Wi-Fi Direct 時將會讓設備模擬成一臺基地臺,即是先前部分廠商推出,利用軟體方式模擬成基地臺,讓電腦得以互相連線的功能。但Wi-Fi Direct 功能則更為簡單,且為內建的解決方案,讓操作更為簡單。
2010-04-24
iPhone手機跑 Android OS 駭客辦到了
在蘋果iPhone手機上執行Google的Android作業系統?這聽起來是不可思議的事,但駭客辦到了。
David Wang是破解iPhone的駭客團體「iPhone開發團隊」(iPhone Dev Team)的成員,他周三貼出一支影片,示範如何在iPhone上使用Android。
影片中顯示完整的開機過程--可見到Tux Linux吉祥物--以及Wang如何用Android瀏覽、接收簡訊、接電話、播放音樂。這支iPhone被他設定成雙重開機模式,而影片一開始時的確顯示手機執行的是iPhone OS。
Wang在影片裡說:「這還不到可以生產的品質,現在只能說是alpha品質。但幾乎各項功能都可運作。」
讓iPhone跑Android,可說是駭客的一大技術壯舉,雖然不可能改變整個產業或主流消費者的使用習慣,但顯示即便蘋果極力維持自家手機的封閉性,仍阻擋不了駭客的破解。
根據他的部落格,Wang自從2008年以來就設法在iPhone上用Linux開機。影片中使用的是第一代的iPhone,但相同的作法應該也可套用在較新的機型上,例如iPhone 3G,只是可能需要「多費一些功夫」。
他說:「希望打下基礎後,我們可以讓Android真正成為iPhone使用者的替代或補充的選擇。也許我們終於能用Flash了。)」(唐慧文譯)
2010-04-20
下一代無線通訊系統 - 4G
第四代無線通訊系統 4G (Fourth-Generation Communications System) 是目前所言之下一代無線通訊系統,也可以說是第三代無線通訊系統3G的延續 (Beyond 3G)。國際電信聯盟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已提出4G (IMT-Advanced)系統的目標,雖然現在尚未有4G規格標準,但預期4G須具有以下的特點:
(1) 以IP (Internet Protocol) 為主。
(2) 使用者在任何時間, 任何地點都能使用4G。
(3) 全世界通用標準的系統, 且可在現存不同的無線通訊系統下運作。
(4) 在高速移動下, 須達到100Mbps的傳輸速率;而在慢速狀態下,傳輸速率須能達到1Gbp。
(5) 4G系統不但支援固定式的無線傳輸,亦支援移動式的無線傳輸且依實際須要可在固定式與移動式網路之間切換。
(6) 4G不但可以解決第三代無線通訊3G的缺點,並且能提供更多元化的無線寬頻服務,例如更傳真的語音,更高畫質的影像及更快的下載速度。使用者能容易連上網路,並可依照個人的喜愛選擇所須要的服務。
(7) 4G所提供的網路服務與相關的設備其價格須一般使用者可接受。
二、目前可能成為4G的技術
4G正式的規格標準尚未制定,目前有可能成為4G的技術,分別為IEEE 802.16m,LTE(Long-Term Evolution)和UMB(Ultra Mobile Broadband)。
(1) IEEE 802.16m / WiMAX II
IEEE 802.16m是以移動式WiMAX (Mobile WiMAX,IEEE 802.16e-2005)為基礎的無線通訊技術,也稱為WiMAX II。未來IEEE 802.16m在高速移動下,將可支援達到100Mbps的傳輸速率;而在慢速狀態下,傳輸速率能達到1Gbp. 在都市中,其傳輸距離約2公里,而在郊區的傳輸距離可達10公里。
WiMAX由美國英特爾(Intel)所主導,知名廠商如摩托羅拉 (Motorola),諾基亞(Nokia),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三星(Samsung)及Sprint Nextel等都已加入發展。預計於2009年完成初步的IEEE 802.16m規格標準制定,
(2) LTE (Long-Term Evolution)
以 歐洲廠商為主的3G 標準組織3GPP (The Thi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已著手新一代無線通訊技術規格的制定,稱為 LTE. LTE為GSM(2G)/UMTS(3G),WCDMA(3G)標準家族的最新成員。它是以GSM為技術基礎,3G為發展延伸的技術。對於現在3G業者而 言,LTE似乎是自然的選擇。
易利信(Ericsson)主張推廣LTE,摩托羅拉(Motorola),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 Lucent),Verizon Wireless,Vodafone,China Mobile,NTT DoCoMo 等廠商也支持LTE發展。目前LTE可達到之最高下載速率約為325Mbps,而上載速率約為86Mbps. 雖然LTE現階段仍未符合4G系統的需求標準,但3GPP已積極進行技術的研發與規格的制定,預定2008年完成第一個LTE技術規格版本。
(3) UMB (Ultra Mobile Broadband)
UMB 是由3G (CDMA2000) 標準組織3GPP2 (The Thi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2)所制定的技術,高通(Qualcomm)為主要推動者,摩托羅拉(Motorola),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 Verizon Wireless等廠商也加入發展UMB技術。
目前UMB可達到之最高下載與上載速率分別為288Mbp與75Mbps. 3GPP2預計於2009年將UMB成為全球化標準。
三、目前4G所面臨的一些議題
(1) 4G的定義與規格標準尚未制定,因此4G所使用的頻譜尚未規定,所以目前並不易設計出一個實際的未來4G無線系統。
(2) 在不同的無線通訊標準系統運作下之共存與干擾問題須考量。
(3) 在不同的無線通訊標準系統下運作不同型態的網路服務,4G裝置(尤其是使用者的手持裝置)的耗電量相對增加,因此電力消耗問題與其所發散的熱之影響須加以考慮。
(4) 未來透過4G無線網路之買賣交易,線上付費及繳款有可能日趨頻繁,因此網路安全性(尤其是資料的保護與管理)須完善。
四、目前4G發展概況
傳 統電信業者已投入鉅資在3G頻譜使用權及3G設備上,除了須儘快成本回收外,短期內應不會投入4G的行列,可能選擇由現有3G更新至3.5G系統以因應實 際的須求,這對電信業者而言,比跨入須要從頭起步的WiMAX要簡單得多。4G的發展可能因而延遲。依此趨勢,未來4G使用者可能是從3G/3.5G用戶 升級而來。由此推論,在美國,拉丁美洲,非洲的CDMA業者,未來將使用UMB系統。而以GSM為主的歐洲,業者將採用LTE。
由IEEE 所制定的WiMAX 被認為是突破過去無線電通訊技術全由傳統電信業者把持的重要關鍵,這一點可從WiMAX發展過程中,許多非電信業者的投入(例如知名電腦大廠Intel的 積極推動)獲得驗證。WiMAX雖然目前不被傳統電信業者的青睞,但由於WiMAX的技術特性與容易建置的優點,使得在未開發或開發中新興市場的業者,為 了即時進入無線寬頻通訊市場,先選擇建置速度較快的WiMAX。
目前沒有4G的規格標準,凡是任何無線通訊技術能達到上述之傳輸速率與相關 要求者,皆有可能成為未來4G技術。因此市場對於4G的實際應用,商業模式與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還相當不明確,因而現階段業者對4G投資仍有所保留,雖然 愈多電信業者看好LTE,但大部份業者都投入至少一個技術,例如同時考慮WiMAX與LTE,以增加日後擁有4G主流技術的優勢。然而或許WiMAX與 3GPP兩大陣營,應放下彼此的成見,讓WiMAX與LTE邁向技術整合,以避免業者重複投資,也讓使用者在4G時代來臨時,藉由不同無線技術的整合,可 以更容易上網連結,享受更多元化的4G服務。
2010-04-15
Google Docs 重大變更 保證更快
Google為其文件編輯產品Google Doc進行若干後部的變更,將提供更快速的服務和即時協同工具。
Google Apps集團產品經理Jonathan Rochelle表示,這次變更回應了許多使用者對速度和與離線產品,如微軟Word和Excel相容的要求。
Google尚未成功說服多數企業嘗試以網路為基礎的辦公生產力軟體,但其長程運算願景是以網路為中心,讓瀏覽器成為主要的應用軟體載具,而Google Docs正是實現該願景的重要部分。
Rochelle表示,這次最主要的改進,是創造一個橫跨Google Docs產品的通用架構。這讓Google能夠提供使用者字對字的即時文件或試算表編輯,幾乎和Google Wave讓協同者即時看到彼此的每一次鍵盤輸入一樣。
那些改變也能讓Google進一步控制文件的呈現和格式,而非交給瀏覽器決定。如此,Google可確保文件在桌面或雲端仍有相同的呈現。這對於設計行銷作品,或檢視建築藍圖等工作,都非常重要。
Rochelle承認,對於某些工作,如充滿複雜算式的大型試算表,Google Docs 仍無法複製桌面軟體的效能。但每一次更新都讓他們離終極目標更近一點。
除了長程策略願景,Google Docs也是該公司在搜尋廣告之外,亟欲拓展的新收入來源之一。這是Google少數實際收費的領域之一,Google Apps Premium 的使用者需繳付年費50美元。
2010-04-09
蘋果iPad有關的問與答
蘋果前陣子終於給了我們iPad明確上市的日期:4/3。我們已經從它一月發表以來做了不少報導,而這裡則是一篇快速導覽,告訴你所有你需要知道關於iPad的事情。
第一:有多大?
iPad有一個9.7吋的螢幕,最大解析度是1024x768,螢幕長和寬是19.6x14.6公分,螢幕下方有多一些空間來放首頁鍵,機身的長寬尺寸則是24.2x18.9公分,厚度是1.34公分。Wi-Fi版本的重量是0.68公斤、Wi-Fi+3G版則是0.73公斤。
iPad提供什麼硬體規格?
許多iPad的硬體規格和iPod Touch類似,包括Wi-fi、藍牙2.1、立體聲輸出、內建喇叭、不可拔拆的鋰離子電池和Nand快閃記憶體。加速計和光源感應器一樣有內建在iPad裡面。
無線上網費率怎麼算?
在美國,蘋果和AT&T提供蠻不錯的資費方案。有兩個選項,月繳15美元,可下載250MB資料,或是月繳29.99美元吃到飽,兩者都無需綁約。當然,你需要iPad 3G版,售價是629/729/829美元(16GB/32GB/64GB)。
如果我已經有了iPhone或是iPod Touch上的程式,我可以在iPad上使用嘛?
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是可以的。舊版或是現存的程式可以在iPad上用Pod/iPhone原生解析度來執行(僅顯示在iPad中間一小部分),或是用全螢幕模式,就是長寬解析度都加倍來執行。當你將iPad接上電腦時,你iTunes資料庫裡面的程式應該都可以順利轉移過去。當然還是有些例外,有些僅在 iPhone上有的硬體規格,比如相機或是錄影相關程式,可能就無法轉移,而且在iPad應該也無法使用。
這樣說好了,大部分iPhone和iPod Touch上熱門的程式,應該都會提供iPad特別版本的程式,來好好使用iPad的大螢幕。這些專門為iPad打造的程式,將無法向下相容iPhone和iPod Touch。
我聽說iPad基本上只是一台加大版的iPod Touch,是這樣嗎?
在某些方面來說,它的確是一台超大尺寸的iPod Touch,都有類似的外型、多點觸控螢幕、需要從iTunes和App Store上來安裝程式和下載多媒體檔案。但是還是有許多不同的地方。
作業系統依然算是iPhone OS,但是有一些不同外型和設計。有許多一樣的程式,如e-mail、相片、筆記、iPod、行事曆、聯絡人、地圖、YouTube和Safari,但是都是經過調整來善用iPad較大的螢幕尺寸。
9.7吋的螢幕提供更大的螢幕範圍,也讓iPad更適合當做一台電子書閱讀器。有iBooks這個閱讀軟體,還有蘋果專門為iPad打造的電子書商店。iBooks商店除了提供熱門書籍之外,還會有教科書。讀者可以選擇要橫式閱讀或是直立閱讀,並且更換文字的尺寸。
但這不是蘋果唯一專為iPad量身打造的軟體。該公司還為了iPad打造了專用版的iWorks,包含文書處理軟體Pages、試算表軟體Numbers和簡報軟體Keynote,每個iWorks軟體都是分開銷售,定價為9.99美元。
另外有些配件也會讓iPhone/iPod羨慕,比如說鍵盤底座配件。另外還有一個相機連接套件讓使用者可以從SD卡中將照片傳進iPad,還有一個充電底座配件,可以一邊充電一邊播放相簿,讓iPad變成一個電子像框。
我還需要什麼東西才能使用iPad?
雖然iPad可以不需要接上電腦即可使用大部分主要功能,但是你還是需要一台有iTunes 9.0以後版本的電腦來設定iPad。iTunes 9的電腦規格需求可以在蘋果官網上找到。
如果你計畫在家中使用iPad來上網,而你沒有3G版本,那你需要確認你家中有無線網路。電源會隨附在每一台iPad裡,但是使用者可以考慮採購一個充電底座,如果你想要把iPad當做一個電子相簿的話。而如果你預計會使用iPad當做你的文書處理工具的話,可以考慮買一個蘋果的鍵盤底座或是相容的藍牙無限鍵盤。
有什麼我可能會在iPad競爭產品上找到iPad所以沒有的功能?
iPad在許多方面都算是該類型產品中第一個產品,所以很難輕易被比較。如果是和高階智慧手機相比的話,使用者必須要知道iPad並不是設計來語音通話或是文字簡訊(雖然有程式可以突破這些限制)。更重要的是,iPad並沒有內建相機來拍照或是錄影。
如果是和低階的筆電或是小筆電相比,iPad不能夠執行一般完整版的程式(如微軟的Word),或是同時使用多個程式。傳統的輸入輸出埠如USB、SD、 VGA和網路埠也都沒有內建,雖然有些連接器可以使用。另外有些人批評iPad不支援許多網站還是在使用的Flash。缺少內建的實體鍵盤和高解析度影像輸出功能,也是以筆電觀點來看常常被抱怨的部份。
最後,如果是和單一功能的電子書閱讀器相比的話(如Amazon Kindle或是B&N的Nook),iPad的反射玻璃LCD螢幕會比e-Ink螢幕對眼睛造成較大的負擔。
何時何地我才可以買到,還有多少錢呢?
有兩種版本的iPad。蘋果宣布週五Wi-Fi版將會在美國上市,而Wi-Fi+3G版則會在本月稍晚上市。兩種版本的產品都會在四月稍晚於澳洲、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西班牙、瑞士和英國上市。
價格依照你有沒有選擇3G版本,還有多大的容量而定。Wi-fi版定價分別是499/599/699美金(16GB/32GB/64GB),而Wi-Fi+3G版定價分別是629/729/829美金(16GB/32GB/64GB)。
在美國,你在3/12之後就可以開始預購兩種版本,可以讓蘋果寄送到府也可以在4/3起到蘋果零售店取貨(Wi-Fi版本)。
在三月稍晚蘋果宣布iPad將會在4/3當地時間的早上九點於美國221個蘋果零售店以及部分Best Buy店內開始販售iPad。而該裝置也會在某些蘋果授權零售店和校園書店販售。
我買了iPad之外,如果電池壞了怎麼辦
你必須要讓蘋果來幫你更換電池,如同iPhone和iPod一樣。此外這要花上你99美元,運費則是6.95美元。你實際上會拿到一台替換的iPad,但沒有任何個人資料會在裡面,所以你需要確認你有最新的備份資料,聯絡人、行事曆、e-Mail帳號,諸如此類。(楊士範/譯)
2010-03-26
Google證實:Chrome 瀏覽器將內建 Flash
蘋果公司或許主張排斥Adobe的Flash Player,但Google務實地決定,要在其Chrome瀏覽器內建這項軟體。
Google 30日在其Chromium部落格宣布納入Flash。近幾個月來,該公司一直在進行一項提升Flash外掛安全性的相關計畫。Google要讓網路成為應用軟體的執行平台,但不希望外掛程式造成安全和當機問題。
Google具體表示,將先伴隨Chrome提供Flash,並會提供自動更新,最終將Flash納入Chrome沙盒,進一步掌控其風險。
外界對此並不意外。首先,ZDNet記者Larry Dignan已在29日率先報導這項消息。但甚至早在去年7月,Google便透露Adobe是其Chrome OS瀏覽器作業系統的伙伴之一。那就保證Flash會在Chrome OS佔有一席之地。
此舉真正的意義是,Flash與HTML即將推出的新功能和相關網路標準的關係,不是某些人以為的你死我活、非黑即白。HTML、CSS和JavaScript確實對Flash構成威脅,但網路上有大量Flash內容也是事實。而且,Adobe也願意接受下一代的網路標準。
Google工程副總Linus Upson在其部落格寫道:「改善傳統的瀏覽器外掛模式,能讓外掛軟體和瀏覽器的HTML及JavaScript引擎一樣快速、穩定和安全,也能讓其他外掛軟體在繪製和指令編寫上,更無縫地共用。」
Paul Betlem, Adobe Flash Player資深工程主任Paul Betlem也有同感,他在Adobe部落格寫道:「我們的期望是,Chrome與Flash Player之間堅固的整合,能成為一個更一致、無縫和有效之網路瀏覽經驗的示範。」
另一項有趣的觀察,是整頓NPAPI(幾種瀏覽器使用的Netscape外掛應用程式界面)的工作。去年7月,Google提出一項稱為平台獨立NPAPI的計畫。而在30日,Google宣布已贏得Adobe和Firefox開發方Mozilla的支持。
有趣的地方在於Google想要改變的原因之一,是讓自己的Native Client技術使用Flash或其他外掛。Native Client是一種程式編寫基礎,能為網路應用軟體提供硬體加速,而Google準備將此技術內建在Chrome和Chrome OS。若網路開發者要改用Native Client驅動,平順的轉移是相當重要的。
因此,整體的方向相當清楚:三個盟友正一起努力,讓網路應用軟體成為取代傳統應用軟體更有力的選擇。(陳智文/譯)
2010-03-20
Google 行事曆重新排程變聰明了
Google的免費與付費版線上行事曆服務正實驗一項新功能,讓行事曆重新排程(rescheduling)流程自動化。
這項功能稱為「智慧重新排程」(Smart rescheduling),讓Google Calendar的事件產生器(event creators)依據與會者的共享行程表,自動挑選另一個時間開會。此功能讓找尋新時段的過程自動化。多年來眾多新創公司一直在設法解決這個問題。
不過,有個先決條件是,其他的與會者必須與你分享他們的行事曆。若你只是第一次跟某人開會,而且只開一次,這樣的要求就有點牽強;不過,若是premier和企業版的 Google Apps用戶,這功能可整合至目前使用中的會議室排程工具,結果將在搜尋空檔時間時納入考量。
根據Google的解說,「智慧重新排程」演算法的製作方式,與Google搜尋演算法有許多共同點。一如Google整理網路搜尋結果,智慧重新排程程式也會根據它認為最適當的時段,為新的開會時間排序。會議主辦者還可修改可接受的時間範圍(time range),以及希望或需要邀請誰與會,來調整系統提出的建議。
目前「智慧重新排程」功能只是Google Calendar Labs的一項實驗計畫,使用者必須從那個選單中選取它才能使用。不過,接受者(recipients)不需更改任何設定就能運作。(唐慧文譯)
2010-03-13
微軟「瀏覽器選擇」不會引進亞洲
Opera軟體公司向歐盟執委會控訴微軟的瀏覽器壟斷市場,但表示不會在亞太地區採取類似的行動。Mozilla基金會的「開放選擇」(Open to Choice)運動也不打算大張旗鼓地在亞洲推廣。
接受ZDNet Asia電子郵件訪問時,Opera發言人表示,雖然身為歐洲互通系統委員會(ECIS)的會員,但Opera並未決定針對「瀏覽器選擇」問題在亞太地區進行遊說。ECIS上周二發布一項聲明,敦促全球各地的反壟斷機構在各國落實瀏覽器選擇(Browser Choice)。
Mozilla正推動「開放選擇」運動,以增強歐洲使用者對瀏覽器選擇的意識。Mozilla亞洲商業發展總監Gen Kanai表示,這項運動將聚焦於歐盟區,但不排除未來在亞太地區推行。
倫敦Ovum公司資深分析師Mike Davis認為,在亞太地區,微軟「不大可能」被要求落實瀏覽器選擇,因為此地並無類似歐盟執委會這樣的單一機構,可確保跨越國界形成一個單一市場。
不過,Davis說,個別國家仍可決定片面採取行動,特別是澳洲最有可能。
ECIS法律顧問兼發言人Thomas Vinje在電話訪問中表示,亞太各國的公平競爭當局可自行在本國推動瀏覽器選擇。
包括南韓、中國、日本和台灣在內的國家,都有公平競爭主管機關,而ECIS會應邀協助這些機構進行法律分析。
針對ECIS在全球各地推動瀏覽器選擇,微軟發言人透過電子郵件表示:「本公司致力於解決歐盟執委會在歐洲經濟區(EEA)的競爭法顧慮,也致力於遵守世界其他司法管轄區的法規,有時候各地的法規並不一致。」
2007年,Opera向歐盟執委會申訴,指控微軟把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與Windows作業系統捆綁在一起,涉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經過多年訴訟,執委會接受微軟的和解提案,也就是藉瀏覽器選擇畫面(ballot screen),提供用戶IE之外的選項。(唐慧文譯)
==========================================================
是怎樣,亞洲人就不是人嗎?最好是玩這招還那麼張揚,就是要等到使用者群集起來對抗你的產品就是了,亞洲應該也有個統合的窗口,公開反對瀏覽器與作業系統綁在一起的做法,不要一直被MS玩弄。
2010-03-12
HDMI 1.4a加入強制性3D格式
由於業界將大力推動 3D 立體影像,為針對提升 3D 立體影像傳輸效果, HDMI 協議標準授權機構 HDMI Licensing, LLC 發表 HDMI 1.4 的 3D 立體補充規範文件檔,把 HDMI 1.4a 規範定下新標準,其中在規範中加入了 Top-and-Bottom 3D 畫面傳輸格式,同時為廣播內容增加了 Side-by-Side Horizontal 和 Top-and-Bottom 兩種強制性格式,以回應未來 3D 廣播應用的市場需求。
據 HDMI Licensing, LLC 總裁 Steve Venuti 表示,雖然 HDMI 1.4 已早在 2009 年 6 月已發佈,但由於當時因 3D 廣播在市場還未普及,因此沒有選用廣播內容的強制性 3D 格式,直到目前市場方向變得明確, HDMI 組織便在最新 HDMI 1.4a 標準中加入相關回應而滿足市場需要。
在全新發表的 HDMI 1.4 3D 立體補充規範文件檔中,指出 HDMI 1.4 在規範中加入了 Top-and-Bottom 3D 畫面傳輸格式,當中設備廠商需要乎合的強制性格式標準包括 1080p @ 23.98/24Hz 畫格封包電影內容,遊戲內容則為 720p @ 50 或 59.94/60Hz 畫格封包。
同時,廣播內容亦增加了 1080i @ 50 或 59.94/60Hz 的 Side-by-Side Horizontal 和 720p @ 50 或 59.94/60Hz 或 1080p @ 23.97/24Hz 的 Top-and-Bottom 兩種強制性格式,透過增加這兩種強制性格式, HDMI 1.4a 版規範可以為專門透過 HDMI 連接提供 3D 內容的設備提供更大的互通性。
新的 HDMI 1.4 規範亦對採用 3D 格式的設備設有強制要求,其中在顯示器方面必須支援所有強制性格式,輸入源則必須支援至少一種強制性格式,此外,中繼器則必須能夠通過所有的強制性格式。 HDMI 開發廠商可獲 90 天時間製作並銷售符合 1.4a 規範並且通過 CTS 1.4a 版的產品。
2010-03-03
Firefox 三大翻修開始測試
Mozilla面對競爭壓力,開始對Firefox做三個不同方向的大改變。
第一是新的JavaScript引擎,可以讓網頁版程式速度增快至少30%。第二是Windows版的新圖像加速引擎,可以靠著新硬體加速器幫忙處理圖像和文字。第三是一個程式開發工具來打造新的Firefox附加套件系統。
Mozilla自從五年前發表Firefox後,在對抗老大哥IE上有明顯的斬獲,不過一開始大部分的時間微軟的瀏覽器都僅稍微衰退。而現在Google Chrome開始快速開發,蘋果在Windows和Mac都積極行銷自家的Safari,Opera開發速度變快,而更重要的是,微軟正顯示出來他們想要重新打造IE的興趣。
根據Net Applications調查,Firefox在去年十一月全球瀏覽器市佔率是24.7%,而週一發表的二月份報告顯示稍微下滑到24.2%。而同一時間,Chrome從3.9%成長到5.6%。
Mozilla在去年對Firefox做了許多顯著的變更,在3.5和3.6版中加入了許多新功能,並且在開發一個名為「Lorentz」的更新設計,來減少來自如Flash播放器這種外掛造成的當掉。現在新一代的點子雖然還僅是很粗略的型態,但是已經準備開始測試了。
JavaScript大翻修
將JavaScript引擎加速到新境界,Mozilla功不可沒,而他們的TraceMonkey引擎在過去一直很有競爭力。但是它已經被Chrome V8引擎和Safari Nitro引擎超越,
而在Opera 10.5 beta中的Carakan引擎則有機會追上甚至超越所有的競爭者。
這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JavaScript在瀏覽器處理上佔越來越重要地位。許多複雜漂亮的使用者介面大量的使用JavaScript。而新的標準讓瀏覽器也可以在背景處理任務,為更進階的網頁和網路程式開了一扇門。
所以Mozilla有個新計劃名為JaegerMonkey。
Mozilla工程師認為,可以將某些常用任務轉換成處理器原生語言編譯,而非用高階JavaScript架構直譯,藉此可加速Firefox的 JavaScript引擎處理程式碼。不過JaegerMonkey程式開發者David Anderson在週五一篇部落格文章直指問題核心表示:
「我們發現,當追蹤成功時,我們會比一般的方式快,但是當追蹤失敗時,我們必須要回到過去的直譯器上。而那時候你的JavaScript跑來的水準大約是在2007到2008年左右(即在Firefox 3.5、Safari 4、Chrome之前)。我們無法接受,而我們需要去解決這個問題」Anderson說。
JaegerMonkey是設計來在兩種情況下都有最好表現。Anderson問到「為什麼我們不能夠追蹤並得到超快表現,而當追蹤失敗時,回到老方法時一樣很快?我們的新計劃,JaegerMonkey(或JagerMonkey)就有把這個考量放在裡面...我們才剛剛開始了,而結果很有希望。」
根據JagerMonkey程式人員David Mandelin的描述,Mozilla決定在Nitro JavaScript引擎上打造這個新元件。
Mandellin在部落格中說「我們決定匯入來自蘋果開源碼Nitro JavaScript JIT組合語言(just-in-time compiler)。我們之前就知道它很簡單而且快速(我自己用它來編譯正規表達式顯示它真的很快),它是開源碼,而且它是設計良好的C++,所以它很適合。」
使用SunSpider JavaScript來測試顯示JaegerMonkey的確有顯著較快。在融入Nitro,但尚未最佳化之前,Anderson的測試顯示在32位元 x86系統上速度增加30%,而64位元x86系統上則是加速45%。
不過JaegerMonkey離大量beta測試還有一段距離。原始碼已經可下載,但是尚未內建在Mozilla每日更新「Minefield」版Firefox原型裡。
Direct2D加速
另外一個Mozilla顯著改變是支援微軟的Direct2D技術來加速文字和圖像顯示,現在已經加進每日更新版裡。這代表會有更大量的實際測試,即便它還沒進入到官方beta版中。
Direct2D和相關的DirectWrite介面使用到電腦的繪圖處理晶片來處理在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中許多顯示任務。其中一項改變是字體反鋸齒,可以在兩個維度上圓滑曲線來改掉字型邊緣的鋸齒、奇怪形狀,而之前的技術僅能運作在一個維度上。
Mozilla的Asa Botzier在週六的文章中描述他的結果說「當DirectWrite開啟時,字型看起真的很棒」。
不是很多人知道支援Direct2D正是正在開發中的IE 9其中一項新功能。在2009年微軟IE 9展示上,這個瀏覽器的原型在某些圖像任務如在線上地圖移動中,展示了巨大的效能改進。
Mozilla的目標是在Direct2D支援部分擊敗微軟,但是這個技術改變是很顯著的。
「有些套件如Stylish和AdBlock Plus可能會破壞這個新功能」Dotzler警告。而Direct2D預設並未開啟,Dotzler有提供使用說明給那些急著要使用的人。
JetPack SDK
另外一個Firefox改變是新的附加套件基礎名為Jetpack。Mozilla希望新的系統可以讓開發者更容易使用,而Firefox使用者比較容易管理,比如說安裝或是更新套件後不用重新啟動。
不過目前JetPack原型依然需要一些程式技巧來使用。而現在Mozilla準備透過釋出SDK來降低困難度。
Jetpack團隊成員Atul Varma在週六的郵寄信件宣布說「我們已經是出了第一版的Jetpack SDK 0.1發表候選(release candidate),但是它還十分粗略」
「現在這個SDK是給熟悉使用命令列的人,目前這個開發工具只能這樣使用。我們也在開發網頁版的開發環境名為FlightDeck,會讓整合和建造Firefox套件更為容易...但是目前尚未準備好。」Varma說。
JetPack在概念上很類似Chrome的網頁技術延伸套件系統,但是Chrome的套件系統才剛在Windows上正式釋出,而Mac和Linux上都僅是beta而已。Mozilla則是剛釋出JetPack最終原型外掛,版本是0.8,而目前正在準備一個不同的軟體包名為JetPack Reboot,預計將會內建在Firefox中。
附加元件是Firefox很重要的一個優勢。這些年來程式人員已經開發了上千種不同用途的套件,讓使用者可以自由客製化他們的瀏覽器,而不需要將全部功能都內建在裡面。Mozilla也在努力打造讓現有的套件系統(XUL)可以不用重開瀏覽器即可安裝或移除套件。
個別來說,這三個元素每一個都值得一提,但是都不足以讓Firefox有明顯的改進。而全部加在一起則顯見Mozilla沒有自滿,而且承諾讓Firefox持續更有競爭力。(楊士範/譯)
2010-02-12
Gmail增社交功能buzz 挑戰facebook
全球最大互聯網搜尋器Google進軍社交網絡市場,挑戰人氣社交網站facebook及Twitter的地位。Google昨天起在其電郵服務Gmail中增設社交網功能「Buzz」,讓用家與朋友保持聯繫,分享信息、連結及相片等。全球逾1.7億名Gmail用戶將在未來數天陸續看到新增設的Buzz功能。
Buzz可在iPhone或Google Android手機中使用,它融合了facebook及Twitter的特色。它可讓用家更新個人狀態,公開或有選擇地分享信息、連結、圖片或影片等,如網絡相簿Picasa與短片網站YouTube的內容。用家可隨時輸入信息,並得悉朋友的最新狀態,用家的朋友亦可即時留言回應。
Gmail用家數天內可使用
全球逾1.7億名Gmail用家將在未來數天查閱電郵時,在網頁左上方的「收件匣」(Inbox)下面,看到「Buzz」的連結。Google創辦人之一布林(Sergey Brin)對它充滿信心。他說﹕「每幾年便有新網站興起,這些網站可在短時間內冒起,影響很多人。我希望這趨勢可繼續,並希望我們可分一杯羹。」Google產品部經理杰克遜(Todd Jackson)表示,在Gmail加入Buzz,相信有助Google打進社交網絡市場,因為Gmail本身便「蘊含了龐大的社交網絡」。
不足處:無法連接兩大社交網
Buzz用家的狀態信息將自動被Google索引,並會記錄在用家近期的即時搜索結果內,它可看到Twitter信息,但不能看到facebook信息。傳媒分析師雷伊(Augie Ray)表示,Gmail無法直接連接facebook及Twitter,是Buzz不足之處。
Google曾在2004年推出社交網絡Orkut,雖在巴西等地取得成功,但在美國卻不能像facebook或MySpace般吸引網民。facebook現擁有逾4億用戶,數天前才更換新的頁面設計,讓用家可點選頁面左方的夕單,與朋友即時通話,這一設計與Gmail即時通訊工具相似。
路透社/美聯社
===================================================
雖然Gmail的普及度與實用性不錯,但是想要打進社交網路的市場,必須要有非常強悍的優點去說服使用者不用facebook之類的網站,轉向新社群。之前的Google Wave其實也有點facebook的樣子,感覺不一定要特別推出Buzz,而是修正Google Wave的定位與功能,將主題依照時間進行排序與收集聯絡人的新增訊息,加上原本就有發表文章與分享圖片的功能,多利用Picasa會比facebook沒有專屬的分享相簿更具優勢。
2010-02-02
Google計劃開商用程式店
2010-01-29
平板電腦iPad 1.6萬搶市
蘋果公司(Apple Inc.)一出手,果然引起震撼。蘋果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在台灣時間昨凌晨2時,於舊金山發表備受矚目的蘋果平板電腦iPad。iPad最低售價499美元(約1.6萬元台幣)遠低於預估的1000美元(約3.2萬元台幣),美國媒體預測它將衝擊電子書、小筆電和掌上遊樂器,不過iPad目前並不支援繁體中文。iPad將於3月底在美上市,在台銷售時間未定。
由於電子書市場在美已成氣候,美國市場研究公司Interpret分析師賈騰柏格(Michael Gartenberg)昨強調,iPad上市後,電子書首當其衝,「想買(亞馬遜)Kindle的人應會重新考慮。」《華爾街日報》也稱iPad若能獲得消費者支持,「將是開創更佳數位閱讀經驗的新契機。」
蘋果先前的暢銷產品iPod、iPhone的相關零組件都來自台灣廠商,據了解,iPad面板是由勝華科技公司接到定單,對此,勝華表示,不方便對單一客戶與定單做評論。
美銀美林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李宜家指出,iPad台灣供應鏈已做好準備,初期最大受惠者看好勝華與和鑫等17檔概念股;另因iPad對亞馬遜的Kindle電子書可能造成衝擊,台灣的Kindle概念股元太科技昨一度跌停板,收盤時跌幅縮小為4%。
賈伯斯口中「革命性的神奇產品」iPad小巧輕薄 ,長24.28公分、寬18.97公分、厚1.34公分,尺寸約是A4紙張的3/4,重680公克到730公克,約是兩瓶鋁罐裝可樂的重量,電池充電一次最長使用10小時,待機時間可達1個月。賈伯斯稱它是介於智慧型手機與筆記型電腦之間的新型行動裝置,「比筆記型電腦更親密,比智慧型手機功能更多。」
iPad和iPhone一樣內建加速度感應器,可感應機身傾斜,特別適合玩電玩,讓現有的掌上型甚至家庭遊樂器受到嚴峻挑戰。蘋果應用軟體商店App Store中原本供iPod touch和iPhone使用的14萬種軟體,也大都適用iPad。
iPad搶市最大利器是它的低價,昨天賈伯斯開發表會時,台灣有一社群網站同步文字轉播及討論,先前大家一面倒說不會買,等到賈伯斯公布iPad售價是499美元後,多數人又說願意購買,因為實在太便宜了;有人說:「比iPhone(逾2萬元台幣)還便宜」。
蘋果公司亞太區資訊與公關經理陳玉麗昨說:「iPad在台售價與上市時間,會在更接近產品上市時提供進一步消息。」
沒硬碟儲存量小
甫推出電子書閱讀器nReader K60、並新打造eBook Taiwan伊博數位書屋的明基電通指,nReader K60是專為華文市場打造的機種,與iPad主打英語市場不同。掌上遊樂器主要廠商台灣新力電腦娛樂公司、任天堂台灣分公司昨不表示意見。
iPad規格表
★尺寸:長24.28公分、寬18.97公分、厚1.34公分
★重量:680公克(Wi-Fi版)、730公克(Wi-Fi及3G版)
★螢幕:9.7吋LED多點觸控背光螢幕,解析度1024*768
★電池:續航10小時、待機1個月
★處理器:1GHz Apple A4
★鍵盤:有螢幕虛擬鍵盤,也可外接鍵盤
★作業系統:IPhone OS
★應用程式:蘋果App Store逾14萬種應用程式幾乎皆可用
★支援語言:英、法、德、日、荷、義、西、俄、簡體中文,但無繁體中文
★售價:
˙只有Wi-Fi無線網路功能(約3月底上市)
16GB 499美元(約1萬6000元台幣)
32GB 599美元(約1萬9100元台幣)
64GB 699美元(約2萬2200元台幣)
˙有Wi-Fi及3G網路功能(約4月底上市)
16GB 629美元(約2萬元台幣)
32GB 729美元(約2萬3300元台幣)
64GB 829美元(約2萬6500元台幣)
★與小筆電比較:比小筆電輕(例如Sony Vaio X為745公克),但沒硬碟,儲存容量較小;無攝影機,不能視訊;螢幕具多點觸控功能
★與電子書比較:比電子書重(例如亞馬遜Kindle DX為536公克),但具彩色螢幕(Amazon Kindle及Sony電子書皆黑白),可看高畫質影片
※資料來源:蘋果公司官方網站
====================================================================
價格是非常平易近人(如果不要又搞一套奇怪的綁約條件的話),算是可以買來玩玩的東西,但是卻缺乏了必買的吸引力,畢竟如果是界於手機與筆電之間的行動裝置,也有可能兩邊的優點都沒學到卻有兩邊的缺點。但是以它接近全銀幕的觸控功能,的確很適合做為遊戲用途,但光是靠遊戲是沒辦法讓所有人都希望有一台的,何況必須與遊戲內容有正相關,蘋果平台上的遊戲是否能搶走原本Wii、PS3、XBox360上的用戶,還很難說。目前看來只有消磨時間用途較多,至少要比大多數手機遊戲有趣,才有機會。或許真正感到危機的是小筆電廠商才對,與其要帶一台可上網的裝置出門,蘋果在造型與使用介面上的強大優勢,都有讓它取代現有小筆電的可能。電子書的部份,個人覺得這必須將使用者的閱讀經驗重新培養,可能不是一下可以扭轉的概念,試試水溫的成分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