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藍光LED(發光二極體)技術突破後,白光LED啟動了廣泛的應用風潮:從顯示、指示及手機光源,到液晶顯示電視 背光源等。伴隨著相關技術的成熟,工研院搖身從技術領先者,轉為策略合作夥伴。如何規避國際專利障礙,擬定出自己的專利策略,快速整合資源,進而將具創意 的應用推出市場,是工研院目前積極扮演的角色。
LED商品化之路LED誕生在1960年代,從紅光LED、綠光LED,一路開發到藍光LED,到1998年才真正看到商品化。 LED具有省電、開關速度快等功能,目前LED大量應用在指示功能,而該領域也是LED最先進入的市場,如戶外顯示板、交通號誌燈及平面照明等。隨著高階 手機採用LED當背光源後,LED又打開了新的應用領域。未來LED最被看好的應用,是在7-40吋的平面顯示器市場,一旦LED能成為平面顯示器的背光 源,其市場產值將會大幅成長。
而白光LED取代傳統光源究竟何時會發生?工研院電光所光電半導體技術組朱慕道組長表示,LED若要普及到一般照 明,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原因是目前的價格仍太過昂貴。但若考量到整體使用壽命、省電效率及環保節能等要素,LED照明設備還有其應用價值。朱組長指出,過 去採用傳統冷陰極燈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作為背光源的LCD TV,在播放足球賽,當球速很快時,畫面會出現殘影,且CCFL含汞較不環保。32吋的LCD TV需強調畫面,與傳統CRT(Cathode Ray Tube)比較,採LED當背光源,最大好處是可做到又薄、顏色又好。
工研院扮演夥伴角色工研院在LED產業,原扮演的是技術領先的角色,早在1981年就著手開發。前15年著重在技術研發,並促成數家公 司成立。到了1994年晶元光電的成立則是個轉捩點,該公司一改過去台灣只做下游製程封裝,率先投入上游磊晶元件的製造。「現在工研院扮演的是企業夥伴的 角色,協助有意進入LED的業者,擬定專利對策、克服技術瓶頸,並加速整合的腳步」,朱組長說。為了避開Nichia的專利障礙,業者就不能用藍光加 YAG螢光粉的方式,工研院會協助業者克服技術瓶頸,其中,往紫外波段方向研發,是一種解決之道。同時工研院加速釋出專利,如透明導電電極(In Ti Oxide;ITO)的授權;幾乎所有生產傳統燈泡的廠商,包括荷蘭的Philip、德國的歐司朗等,都陸續投入LED燈泡市場佈局。工研院開發出的「透 明導電電極」技術,可讓LED元件亮度提高10~20%,經由台灣廠商的努力,ITO產品已是產品特色之一。
提升台灣LED產值工研院號召成立了「半導體照明產業聯盟」,該聯盟從聯誼會方式成長為聯盟,今年已邁入第三年。此聯盟意在整合半導體產業及照明產業業者,積極推升台灣LED產業的產值,及提高照明產業附加價值。
此外,朱組長表示:LED元件在2005年全球市場規模約55億美元,其中50%在日本,20%在台灣,排名第二的台灣緊追日本之後。他也預估2008~2009年台灣LED市場將呈倍數成長,可達近千億台幣規模,屆時各種LED應用市場將達2~3千億台幣規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