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ited 13 states (5.77%)
Create your own visited map of The World or Triposo world travel guide for Android

2007-02-28

汽車遙控晶片鑰匙 安全嗎?

想像一下以下的情景:你剛買了一台賓士S550—這是台尖端科技跟藝術的結晶,配備有遙控點火系統。

在你到Starbucks買拿鐵的時候,一個穿著T恤牛仔褲帶著筆記型電腦的人友善地向你問到:「這是S550嗎?你覺得開起來如何?」你興奮地跟他分享你的使用心得,然後那個男人向你道謝而消失了。過幾分鍾,你看向窗外,發現你的賓士已經不翼而飛。

以現今的狀況,如果你能解開長度40位元的密碼,不只可以關閉防盜器,把門打開,甚至可以發動汽車──因此這讓許許多多的小偷們想要破解密碼。因為有了這組密碼,就等於擁有了這台車。這類的偷盜事件將可能漸漸普及到全球。然而可悲的是,目前為止車商似乎還不太在意。

汽車上的無線或免接觸式裝置並不是最新型的。遠端遙控裝置──就是那個掛在你鑰匙串上的黑盒子──已經使用了好幾年。使用者只要離車子數呎之遙,就可以使用遙控來解開防盜器,然後打開車門;甚至也可以在警急狀況下啟動汽車的警報器。

這類遙控開鎖裝置在1980年代開始被使用,一般來說它有一個電路版,一個鎖碼的射頻辨識(RFID)晶片,還有電池跟小型天線。電池跟小型天線是用來讓這個黑盒子可以將訊號發射出去。

遙控上的射頻晶片有一組與特定的汽車運作的密碼。這些密碼是長度40位元的變動串列:每次使用後,這組密碼就會稍稍 改變,整個組合的數量大概有一千億組。當你按下開鎖按鈕時,遙控會傳送40位元長的密碼與開鎖的命令。如果接收器收到正確的密碼,汽車就會按照命令動作, 如果是錯誤的密碼,便不會有任何反應。

不幸的是,汽車RFID系統的廠商們,不認為有什麼問題存在。

使用RFID的第二個防盜裝置是電子鎖。這個內嵌在鑰匙握柄裡面的小晶片,已經被超過一億五千萬的汽車所使用。如果 沒有這個晶片,汽車的油泵便不能正確運作。除非駕駛使用的是有正確鎖碼晶片的鑰匙,否則汽車在幾個街口外就會沒油。(這就是為什麼備份鑰匙沒有內嵌鎖碼晶 片,因為它只提供短距離駕駛。)

一個調查顯示了自從1990年代晚期,電子鎖就降低了美國境內百分之九十的汽車失竊事件。

然而這個密碼是可能破解的嗎?是的。

現在新型的免鑰匙發動系統(keyless ignition system)提供了方便性,讓你發動汽車時不需要把在口袋或皮包裡東翻西找,只需要按下遙控按鈕便可以發動。無線遙控跟上述的電子鎖一樣,只有使用正確 的晶片才能啟動汽車。然而他不同於傳統的無線遙控,傳統的遙控鎖需要安裝電池,而且有較短距離,免鑰匙啟動系統是被動的,不需要裝電池。他依賴汽車本身發 送的訊號來運作。

因為汽車會持續對附近發送訊號,收取回應,所以理論上竊賊有可能測試不同的密碼,來看看汽車的回應是什麼。去年秋 天,有一篇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安全密碼公司RSA所做的研究中,只使用一台筆記型電腦與一個接收器,就成功的收取並破解了福特2005Escap SUV的密碼串列,關閉了汽車的防盜器,不用鑰匙就打開了車門。他們甚至在網站上放置破解整台車的過程。

如果你認為這樣的破解需要特別的裝備,也只存在於理論性的學術實驗裡,那麼,你錯了。

真實世界下的案例

捷克的Radko Soucek是一個三十二歲的汽車竊賊。根據調查,他使用一個收訊器與一台筆記型電腦,在布拉格市內與郊區偷了數台名貴的汽車。Soucek並不是個新手,他從十一歲時就開始偷車。但直到最近他發現,使用高科技來偷車是多麼容易的事情。

諷刺的事,讓他身陷囹圄的,也是他的筆記型電腦,因為裡面存有過去所有他嘗試解碼的證據。在他的硬碟裡還有一個成功解碼字串的資料庫,有了這個資料庫,他可以在極短時間內把從未謀面的汽車的鎖解開。

Soucek並不是個特例。最近,知名足球明星貝克漢被小偷偷走兩台特製防盜的BMW X5 SUV。那是發生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的事情。警方認為小偷使用的是軟體解碼,而不是用工具把車撬開。

「破解免鑰匙汽車」這個技術並不完全是一個機密──基本上必須要對基本加密技術要有所瞭解。約翰霍普金斯與RSA的該篇研究論文裡,只要攔截汽車跟遙控間的兩組回應,就可以破解密碼。

在論文的實例中,他們想要測試是否可以成功偷取免鑰匙啟動裝置的密碼。要達到這個目的,論文作者在手提電腦上安裝一 個RFID的接收器。只要在車主接近汽車時,在旁接收訊號,就可以在一秒之內掃瞄到數個訊號,而車主可完全不知情。只要有了汽車跟遙控的來回訊號,就可以 使用「暴力法」來進行解碼。所謂的「暴力法」就是一直嘗試不同的密碼直到找到正確密碼為止。只要找到了正確的密碼,就有辦法預測接下來要使用的新密碼,便 能成功發動車子。

以貝克漢的例子來說,警方認為竊犯是在他離開車子後使用暴力法解碼,關閉汽車警報器,然後發動開走。

更安全的密碼

於是該篇論文的作者建議RFID業者淘汰目前簡單的40位元加密技術,使用更先進安全的加密技術,如128位元加強加密標準(AES)。只要位元數越長,要破解這個密碼就越難。

然而論文作者並沒有提到這樣的裝置會更加耗電,也更難實作,同時這也會與目前的40位元免鑰匙啟動裝置無法相容。

同時作者也建議車主在不使用時,把無線遙控用錫箔紙包起來,以防止密碼掃瞄,同時也建議車商應該在汽車的訊號發射器上加裝一個保護罩。這樣可以限制RFID的信號範圍,讓車外的其他人難以收到密碼序列。

不幸的是,汽車RFID的系統業著並不認為有安全問題。在聖地牙哥舉行的第十七屆的汽車安全年會上,CNET藉此機 會與數個不同RFID廠商代表談論這個議題。然而他們不願發表任何公開意見,同時短期內也沒有任何要推出128位元的AES加密技術的打算。只有少數的廠 商表示他們清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RSA作的研究,聽過在歐洲的免鑰匙啟動汽車被偷的人更是少數。

然而民調也表示,大多數人不擔心未來免鑰匙啟動裝置的安全性,同時RFID業者也十分堅定地要推出此一技術。然而除非無線裝置的技術徹底革新,目前市面上的汽車免鑰匙啟動裝置,都有被筆記型電腦破解的可能性。

2007-02-27

確保嵌入式系統的網路安全性

嵌入式系統設計師經常認為他們必須在安全性、可靠性和產品上市時間之間進行艱難的平衡。大多數設計師將上市時間做為首要考量,『足夠好的』可靠性放在第二位,之後才考慮安全性問題。

但現實世界正不斷變化。首先,安全性已經成為所有具有網路連接性能設備的必備條件,因此將其列為第三已不再能滿足要求。其次,微處理器、作業系統和開發工具的不斷進步使得更高的可靠性設計成為可能,也為產品的安全性和更快上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要實現這個目標的前提是選擇正確的架構,該架構包括處理器、作業系統和軟體部份在內,並在一開始就把高可靠性作為設計目標。一般產品可靠性指標可以採用傳統的架構和開發技術『在測試中達到』,但高可靠性的設計必須從一開始就加以考慮。

任何理智的工程師都會採用模組化的設計方式,將應用系統劃分成多個軟體模組,並透過定義完善的介面來控制這些模組之 間的互通作業。但提供最高級別的可靠性必須採取更多的措施,除了模組化外,還得具有劃分、隔離和分離的能力。要想獲得最高等級的可靠性,你必須將模組放進 相互間隔離的記憶體區域。然後必須使用處理器的記憶體管理硬體以及合適的作業系統,來控制主機資源的通訊和使用,並加強模組的分離性。

令人稱奇的是,硬體分離可以使複雜產品更快地上市。

建議的方法

模組化(這點很顯然),然後分割設計,使每個模組只執行單一的功能且與所有其它模組隔離開來。每個模組還可以被看門 狗程序(另外一個模組)重新啟動,如果該模組產生了故障,那麼相應的看門狗就會重啟這個模組。這樣設計系統肯定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換句話說,用更少的工作 量就能滿足系統可靠性要求。

保持模組的簡單化。複雜會導致脆弱性(涉及安全問題)和不可重覆的行為(涉及開發和可靠性)。不同種類、多核心設計將增加系統的複雜性。應該確保你已在單個處理器中得到所需的處理能力,避免那些複雜設計。

確保你正使用的處理器和作業系統具有不可或缺的記憶體管理功能。沒有記憶體保護就想設立非凡、可靠和安全的產品是不可能的。記憶體保護幫助你對系統進行分割,並實現『深度防禦』,因而保證系統某部份的弱點不會級聯起來影響其它部份。


將所有東西置於核心之外。核心是唯一一個系統中其它部份都要依賴的元件,因此它必須異常穩固。在核心空間執行任何對象只會降低可靠性,並帶來安全性問題。

選擇能夠符合公認的安全和可靠性標準的核心架構。任何人都可以聲稱擁有可靠安全的作業系統,但很少有人獨立地驗證過他們聲明的內容。就安全領域而言,必須選擇一個以國家安全機構開發出來的獨立核心保護機制架構。

使用強制執行高安全編碼標準的工具。Misra C是汽車產業軟體可靠性協會(MISRA)為汽車產業開發的一個安全的C子集,其中許多程式碼非常可靠和安全。因此可在內部使用Misra標準,並選擇用來強制執行這些標準的工具。

不建議的方法

低估可靠性的價值。可靠性不僅能使產品更受歡迎,更有利潤,還能有效減少開發難題。

在產品功能完善後才開始測試和修復缺陷。你的目標應該是:當產品功能完善時,就已經能交貨了。只有在設計一開始就考 慮到可靠性(使用可靠性高的核心),並在開發過程中使用記憶體漏洞檢測、即時錯誤檢查以及硬體保護措施,儘早發現缺陷來保持核心的可靠性,才能使你的產品 更快地上市。如果工程師在沒有缺陷的產品中增加一個缺陷(缺陷是工程師增加進去的,而不是自然產生的),這時候你要能夠快速找到此缺陷,並立即完成修復。

認為你的網路產品不會成為攻擊目標。該產品可能不包含有價值的數據,但只要把它放到網上去,它就可能洩漏產品以外的資訊。隨著產品的逐漸成熟,它所擁有的資訊可能就會值得攻擊。

低估入侵技術。要知道入侵技術也在突飛猛進。隨著技術日趨先進,往日令人不感興趣的目標(比如你的產品)也會提升其價值。

認為可以日後再為安全或可靠性重新設計架構。當然,安全性非常高的系統(例如飛機)必須採用針對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架構,因而需要嚴格苛刻和代價高昂的開發過程。但任何功能很強的產品,包括消費性和工業控制類產品都會從相同的底層技術中獲益,儘管其開發過程要更加經濟。

作者:Dave Kleidermacher

工程技術副總裁

Green Hills軟體公司

Rick Gentile

高階應用工程師

ADI公司

2007-02-26

開放源碼大老重砲轟擊紅帽 Fedora

開放源碼協會 (Open Source Initiative) 創辦人也是極具影響力的開發者 Eric Raymond 發表聲明抨擊紅帽 (Red Hat) Linux,並表示揚棄對紅帽 Linux 的支持,改用新興的 Linux 散佈套件 Ubuntu。

13 年來身為紅帽 Linux 的愛用者,Raymond 日前決定這一切已經足夠,並刪除了電腦裡的紅帽 Linux 作業系統。Raymond 並在知名的 Linux 郵件論壇中猛烈抨擊紅帽 Linux。他表示,身為一名紅帽與 Fedora 的忠實用戶,他的忍耐今天已達極限。他點出錯誤管理與落後技術是紅帽近年來丟失開放源碼市場的主因。

他說,雖然多年前早已應該這麼做以減少損失,不過他跟紅帽的感情深厚,也投入許多精力修正這些問題,最後還是無勞而終。

他表示,過去 5 年來,他眼見紅帽不斷地喪失在技術、市佔率與社群聲望三方面原先近乎絕對領先的優勢。而這些錯誤都源自技術與政策面的失誤。

Raymond 舉出長期的管理問題以及維護軟體倉儲 (repositories) 上的持續不斷的困難導致紅帽 Linux 放棄了桌面市場佔有率的競逐。同時,他認為專案核心團隊文化變得不健康與封閉,過份執著於狹隘的自由軟體概念。這種意識形態上的潔癖,使得該專案無法迎接 為了使Linux 進駐更多用戶電腦,所必須面對的技術與推廣挑戰。他補充說,反之 Ubuntu 則勇然地面對這些挑戰。

Raymond 指出,Ubuntu 商業贊助商 Canonical 與 Linspire 近期簽訂的合作讓 Ubuntu 得以存取商業 codecs,這一點顯示了遠勝於紅帽的前瞻思維。而紅帽則無法解決私有多媒體格式的問題。

這些話引來了開放源碼界若干的反對聲浪,如核心 Linux 開發者也是紅帽員工的 Alan Cox 表示,Raymond 所謂的商業友好的開放源碼哲學與支持 Linux 發展的理想自由軟體運動之間,本來就有根本的差別存在。

Cox 認為,Fedora 只會納入自由或開放源碼元件,也不會包入可以讓用戶使用 Windows 媒體格式的 codecs,不過用戶還是可以自行安裝。在 Fedora Core 納入私有元件會引來原本想要解決的問題。Cox 並在 Fedora 的討論區寫道,「他們相信自由軟體是正確的方向\,顯然你已經放棄這條路,也許開放源碼這個字眼是時候跟你一起被眾人遺忘。」

2007-02-25

2007年十大熱門EDA議題

2007年十大熱門EDA議題

Gary Smith EDA公司創始人和首席分析師Gary Smith (Smith為資深EDA產業分析師曾任Gartner Dataquest的首席EDA分析師,直到2006年10月該公司突然宣佈裁撤其CAD研究組),提出了2007年電子設計產業的十大熱門話題。Smith認為,從重要性而言,這十大熱門話題並沒有特別優先順序,而事實上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第十名──多核心設計

1. 電子設計(Electronic design):轉捩點依然存在

Smith一直提到EDA產業因轉向電子系統級設計(ESL) 所帶來的「轉捩點」問題。這種轉捩點由IC實體設計流程中的可製造性設計(DFM)的各種要求混合而成。Smith說明,這種情況類似於20世紀80年 代,當時出現了向RTL設計和合成轉移的趨勢,Cadence Design System並藉此機會推出了新一代的IC CAD工具。

2. ESL:由半導體設計主導的市場,正朝向由嵌入式FPGA/微處理器設計所主導的市場轉移

Smith表示,目前使用ESL工具的設計工程師有三大族群──系統級晶片(SoC) 設計工程師、系統設計工程師,和嚴格的嵌入式系統設計工程師。他認為,系統設計工程師正開始把FPGA與微控制器結合起來使用。「看來半導體這一族群體可 能僅佔22%的營收,」Smith說:「如果市場真的起飛,主要的玩家將是嵌入式設計工程師。此外嵌入式和系統設計工程師的數量可能將平分秋色。」

3. DFM/DFY:真正的DFM會出現嗎?

Smith表示,Clear Shape Technologies在2006年11月推出了InShape和OutPerform工具,這是首款問世之真正的DFM工具:「它是第一種針對設計工 程師的DFM工具;所有其它工具都是後GDSII (post-GDSII)工具。」他指出,良率設計(Design for yield,DFY)是一種後GDSII工具,其用途是協助作出改善良率的設計變更。

4. 第二代SoC:軟體才是關鍵

在2006年7月設計自動化研討會(DAC)上,Smith在一場演講中強調說,SoC設計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嵌入式軟體開發,他告知聽眾:「真正的挑戰是軟體(參考連結)。」現在Smith則表示,以上訊息已經傳遞到半導體和ASSP公司:「我們所看到的是ASSP和ASIC公司聘請越來越多的軟體設計工程師而非硬體工程師,他們確實已經體認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5. IP的應用:我們將達到80-90%的晶片面積目標嗎?

「當我們在20世紀的90年代末期首次檢視IP領域時,人們認為IP將佔晶片面積的80~90%,」Smith表 示:「在過去的4年中, IP佔晶片面積的比例一直在55%到77%之間徘徊。」他認為,即將投入IP市場的無晶圓廠IC設計公司將會是突破該比例瓶頸的關鍵:「這會成為一種潮 流,並且可能創造在晶片上整合更多IP的解決方案。」

6. 類比/RF:是否將誕生一家新的大公司推動新的類比/客製化設計方法轉移?

Smith認為出現上述狀況的可能性確實存在,但這樣一家公司必須具備在暫存器傳輸等級(register- transfer level)就具備設計能力,以便ASIC設計工程師能夠利用它們進行類比設計。而目前Smith認為:「沒有所需的自動實體設計(automated physical design),也沒有可供轉向RTL的閘級網表(gate-level netlist)。」迄今已出現的類比「合成(synthesis)」工具實際上是目標編譯器(target compilers),他說。

7. ASIC設計:全球化效應並非僅將中國與印度帶進現有的ASIC設計領域。

「突然間全球各地都在進行IC設計,」Smith表示:「南非、巴西、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亞美尼亞──IC設計可 以在世界各國進行,網際 網路容許這種爆炸式的設計成為現實。半導體公司如何因應這種情況?網路可能是一個途徑,但我認為並非是最終的解決方案,業者仍需在各地設立實體據點。」

8. FPGA:FPGA進化成系統開發的平台

關於FPGA有兩個發展趨勢,Smith指出,首先FPGA的規模已經擴張到可容納完整的系統;其次FPGA設計已經成為ESL工具的主要市場。

9. 委外代工設計:對外包和設計價值鏈要萬分小心!

全球化不是問題所在,Smith表示,關鍵是如果把設計案送到外包設計公司,其中的知識產權問題如何歸屬?「法律對 此的規範並不明確,但各 種跡象顯示,如果將設計案委託給代工業者,而且是在海外,那這家代工業者肯定有權利進行一模一樣的設計。」而他指出,接下來可能發生的結果就是委外代工的 公司失去了對IP的控制,因為不具備自有的工程專家,所以代工業者反而成為競爭者。

10. 多核心設計:Moore與Von Neumann可能使一家公司分裂

這個議題在十大EDA話題中可能排名第十,但Smith表示,這可能是最重要的趨勢;他指出,同質多核心設計 (homogenous multicore designs)問題在於:「通用型電腦領域的風險很高,在平行處理潮流消退以前,搞不好只能做出4款處理器。」而特殊應用伺服器也於焉誕生,如Sun的 Niagara。「這代表我們解決了特殊應用電腦的問題嗎?或是在通用運算領域找到了新出路?」Smith表示:「這正是軟體工程師所關注的問題,我們確 實需要放棄C語言,轉而採用協同設計語言。」

Smith表示,在採用異種(heterogeneous)多核心元件方面:「我們使用的是Padded Cell技術。例如再手機的設計上,先取得一個核心引擎並整合在晶片上,然後把它隔離;接下來是加上一個路瀏覽器,然後又把它跟其他部份隔開。為了在 SoC上整合各種智慧型應用,日本人做了不少努力,但就是缺乏軟體工具,而且用C語言來做協同設計並不容易。」

不過Green Hills Software公司是一個例外,該公司正為多處理器設計提供除錯工具。這家軟體供應商「忽略」了異種多核心問題,Smith指出:「這種做法可能會導致 整個電子市場的崩裂,如果不解決協同設計問題,我們所能做的一切就是建構更多的Padded Cell設計或僅僅往上堆疊大量的記憶體。而非常複雜精密的設計也必將被迫中止。」

2007-02-24

Philps的情境光源Ambilight技術

飛利浦開發出內建情境光源的薄型電視,其主要在顯示終端邊框上,左右各加一光源,當使用者收看電視節目時,邊框上的光源會隨著螢幕播放內容的主要色調,調整情境光源的顏色,如當螢幕播放沙漠的影,情境光源會自動調整成黃色,藉此豐富使用者的影像收看經驗。

該公司同時也推出了新一代的情境光源(Ambilight)顯示技術,稱之為全環繞式情境光源 (Ambilight Full Surround)。飛利浦在電視螢幕的周邊打出光源,配合適當的螢幕顏色控制,將可以讓畫質更為銳利、降低眼睛的疲勞感。該公司指出,使用者可以選擇自 己想要的顏色模式,以便搭配裝潢或是個人心境。

舉例來說,如果閱讀一份有背景的文件,顯示在具備情境光源技術的顯示器上,該技術會預測「黃色代表凸顯、強調溝通、並且對於專注力有幫助、也可以澄清思緒。這對於鼓勵交換資訊來說是一個好顏色。」

該公司指出,在先前的技術當中,情境光源只會從螢幕的兩邊射出,但是全環繞式情境光源會從顯示器的四邊都射出光線,用以加強效果並讓讀者感覺閱讀區域顯的更大。飛利浦將會銷售具備全環繞式情境光源的電視機,搭載從三個方向射出光線的顯示器。

情境光源功能可以結合畫面顯示,從平板電視機身四周投射彩色光,從而降低視覺疲勞。但是,該功能卻埋下了隱患,可能導致電視機著火。到目前為止,飛利浦已經接到多起事件報告,幸好電視機本身採用了阻燃材料,因此被燒燬的隻是電視機本身,沒有造成更大的禍患。

2007-02-23

Nike球鞋加晶片 讓iPod也可管理體能

未來一邊慢跑一邊享受音樂的同時,還可以透過iPod nano同步瞭解已跑過的距離與所消耗的卡路里等資訊。

蘋果(Apple)與Nike合作,共同針對慢跑族推出Nike + iPod,可讓使用者在聽音樂做慢跑的同時,還可以透過iPod nano瞭解目前已跑過的距離以及卡路里數等資訊,提供個人體能健康管理的功能。

Nike + iPod即利用Nike設計的特殊慢跑鞋Air Zoom Moire配合連接晶片,以無線的方式將使用者慢跑所產生的各項資料,例如里程數、卡路里數、步伐以及時間等訊息,傳至所攜帶的iPod nano上,讓使用者可在聽音樂慢跑的同時也能隨時掌握自己的體能狀況。

在使用上,使用者只要將定價為1千元的Nike + iPod無線連接晶片發射器放置於定價3150元的Air Zoom Moire慢跑鞋上,再將Nike + iPod的接收器安裝在iPod nano上,即可在iPod nano上使用Nike + iPod體能管理這項功能。使用者只要設定好健身的方式,就可以開始慢跑使用。

而從慢跑鞋上回傳的訊息,iPod nano會將測量的訊息以耳機語音的方式回報給慢跑者,並且在慢跑結束後在iPod nano螢幕上呈現此次慢跑後的總結訊息,或是同樣利用耳機的方式聽取內容。

除了推出Nike + iPod外,Nike還成立一個Nike +網站,使用者可以將自己慢跑的結果上傳至該網站上紀錄起來,與網友組隊競賽慢跑目標,或是參考其它Nike + iPod的最新紀錄。

目前Nike + iPod連接晶片可同時在蘋果與Nike的通路上購買到,而Air Zoom Moire慢跑鞋則只有Nike通路上可買到。



蘋果是很有創意啦,不過靠iPod也吃太久了吧,現在連球鞋都要整合iPod,還有專屬的車用播放器,現在許多產品都想搭蘋果列車,我看不久後連廁所都能 接iPod(原因可以說,讓你連上廁所都不會錯過享受影音的樂趣),或是iPod帽子(可遮陽擋雨又能不間斷的聽音樂之類的理由),iPod眼鏡(像不可 能的任務那種,鏡片當銀幕,然後耳機內建在眼鏡框之類的),創意固然是好事,不過太多種產品圍繞著一種東西打轉,就變得有點氾濫,沒有原本那種驚喜特殊的 感覺。

2007-02-22

Wikipedia預計推出搜尋引擎

這項開放原始碼的搜尋引擎計畫將由Wikia負責執行,目前仍在規畫階段,並預計在今年第四季發表最初版本,以讓程式人員進行測試以加速開發過程。

Wikipedia暨Wikia公司創辦人Jimmy Wales 3月8號在東京的一場會議中表示,他打算循Wikipedia模式,開發一免費的開放原始碼搜尋引擎,計畫達到全球搜尋市場5%的佔有率。

Jimmy Wales在去年底就揭露Wikia Search計畫,號召全球開發人員的加入,並指出搜尋為網路架構基礎,但現在卻與私有軟體一樣,缺乏使用自由,缺乏社群、責任義務,及透明度。

Jimmy Wales將Google及Yahoo的搜尋引擎技術形容為黑箱作業,指責這兩大搜尋引擎業者不願揭露他們如何排列搜尋結果,並認為由開發人員共同發展的搜尋技術將能改變網路的權力架構。

IDG News報導,這項計畫將由Wikia負責執行,目前仍在規畫階段,並預計在今年第四季發表最初版本,以讓程式人員進行測試以加速開發過程。

Wikia是由Jimmy Wales在2004年所創立,提供一免費的線上編輯引擎MediaWiki,任何網站都能安裝使用,唯一的條件是必須網站要提供至Wikia.com連結,而Wikia.com目前主要靠廣告營利。

2007-02-21

具備極佳伸展性的高速互連架構-HyperTransport

HyperTransport技術是針對高性能系統領域的互連解決方案之一,在處理器到處理器,以及處理器到I/O 的 應用中,此技術可以提供相當低的延遲,以及極為驚人的的頻寬表現。目前HyperTransport技術已被廣泛應用在Sun、Cray和IBM等公司基 於AMD Athlon64、Sempron和Opteron處理器的PC、工作站、伺服器和超級電腦中。至於在高階Cisco網路路由器、Apple G5級桌上型工作站和伺服器系統以及低成本消費設備中(如微軟的X-box),我們也都可以見到HyperTransport擔任關鍵性的角色。

由 於HyperTransport是一種非常靈活,且兼具擴充性的點到點互連方案,因此可以在講求成本的前提之下,提供相當優秀的平行和串行匯流排特性,這 些特性包括了低延遲、低成本,以及可彈性調整的頻寬表現。作為前端匯流排應用,HyperTransport技術已經整合在AMD、PMC- Sierra、 Broadcom和Transmeta等公司的處理器設計中。經由HyperTransport,可以有效簡化設計,並降低了共享本地記憶體和I/O設備 的多處理器系統的成本。

HyperTransport的起源-LVDS技術

要瞭解HyperTransport技術,就必須先從低電壓差動訊號傳輸技術(LVDS)說起,因為HyperTransport本身就是基於LVDS的一種增強版資料傳輸方式。

顧名思義,LVDS是一種低擺幅的差動訊號技術,透過此技術,訊號得以在路徑窄小的通道中進行高速傳輸,而由於其低振擺幅以及僅需要相當低的電壓即可驅動的特性,不論對於功耗,或者是雜訊表現方面,都有相當優秀的表現。

過 去十幾年的時間內,5V已經成為普遍的供電標準,藉此得以簡化了不同技術與邏輯電路之間的連接方式,但是隨著整合電路的發展以及對於資料傳輸的速度需求, 對於更低電壓的供電方式的需求也愈顯迫切。電壓的降低不僅可以減少高密度整合電路的功耗,同時也能夠降低晶片內部因漏電流而帶來的過熱問題。

LVDS 的物理端子使用1.2V電壓偏置,提供400mV擺幅的訊號(使用差動訊號的原因是雜訊以共模的方式在一對差動線上耦合出現,並在接收器中相減,藉以達到 消除雜訊的目的)。LVDS 驅動和接收器不依賴於特定的供電電壓,因此它很容易轉移到低壓供電的系統中去,且維持性能不變。

LVDS 在兩個標準中定義:1.IEEE P1596.3(1996年3月通過),主要針對SCI(Scalable Coherent Interface),定義了LVDS的電氣特性,並且還定義了SCI協議中封包交換時的編碼;2.ANSI/EIA/EIA-644(1995年11月 通過),則是定義了LVDS的電氣特性,並建議了655Mbps的最大速率和1.823Gbps的無失真媒體上的理論極限速率。在兩個標準中都指定了與物 理媒體無關的特性,這意味著只要媒體在指定的雜訊邊緣和歪斜容忍範圍內發送訊號到接收器,端子都能正常工作。LVDS具有許多優點:終端適配容易、功耗 低、具有fail-safe特性確保可靠性,此外,也具備了低成本、高速傳送的特性。這些特性使得LVDS在計算機、通訊設備、消費電子等方面得到了廣泛 應用。

而LVDS技術在低功耗環境中的高頻寬表現,也讓此技術被廣泛應用在行動裝置上,比如數位相機、數位錄影機、高階 PDA、照相手機等產品,由於這些裝置的資料傳輸需求方面已經遠超出傳統行動裝置所能負擔的程度,比如說高階PDA或智慧型手機的螢幕解析度可能已經高達 SVGA(800x600)以上,要使手機在此解析度之下進行每秒60個畫面的更新(60Hz),需要的頻寬要高達數百Mbps。

由 於照相功能的引進,讓感光元件所取得的資料能夠迅速的傳送回基頻處理器,處理為數位資料且儲存於媒體當中。隨著畫素的一再飛漲,更是需要高速匯流排的輔 助,不然行動裝置的中央處理器速度再快,在需要等待資料的這段時間也還是沒有著力之處,形成了處理上的效能浪費。換言之,如果匯流排速度過慢,那麼拍一張 照片可能需要數秒到數十秒的時間才能處理完成並儲存為數位檔案,消費者是無法忍受這樣的處理速度的。

低功耗、高吞吐量以及 超低電磁干擾信號技術是可攜式和消費性產品應用設計的關鍵。因此,類似LVDS的差動信號技術在改善資料吞吐能力、抗雜訊能力,或電磁干擾性能方面成為系 統的一個重要設計環節。LVDS的最大優點之一,是在正和負輸出端的電流方向相反。如果輸出正負端靠得夠近,理論上能夠使電磁輻射相互抵消,這將大幅降低 手機的電磁干擾和對手機本身通訊信號的影響。在手機等電池供電要求更低功耗的情況下,追求更低功耗LVDS技術版本,就成了滿足行動設計在傳輸頻寬需求上 的關鍵。

HyperTransport技術的發展

Intel 從82810晶片組開始,創造了自己的Hub Link技術來連接南北橋晶片,使得當時810晶片組成為最能夠發揮Ultra DMA66傳輸性能的晶片組之一。但是由於Intel的授權費用高昂,所以很多的台灣晶片組廠商雖然取得了前端匯流排的相容授權,但是卻捨棄了Hub Link技術授權,而為了彌補在性能上可能產生的劣勢,晶片組廠商都開發自己的技術來解決這一問題。例如VIA開發了V-Link,SIS也開發了他們自 己 的DPI或者Multi-threaded IO(MuTIOL)Link。

AMD在開發出使用EV6匯流排的K7處 理器之後,也同樣針對自己的CPU設計了專屬晶片組,他們同樣必須面對如何連接南北橋才能更好的發揮Ultra DMA 66/100的效能問題。AMD的技術雖然也可以輕易達到與Intel相同的水準,但是AMD不想開發獨佔的晶片組技術,因為當時AMD不論是在人力或是 在財力,都負擔不起除了CPU之外的太多產品,因此仍需要藉助第三方晶片組廠商的力量,來突破Intel的多方圍堵。

有鑑 於此,AMD提出了一種概念式的匯流排架構,想制定出一種能適用於各種高速度晶片組之間的傳輸界面,喔,一開始他並不是稱為 HyperTransport,而是另一個更為淺顯的名詞:LDT(Lightning Data Transport)。此技術當時是隨同「SiedgeHammer」(也就是著名的K8)CPU一同提出的。

不過當時的 LDT技術只存在於書面概念上,直到2000年5月分時,才正式推出了它的1.0版,這也才將原本沒有完成任何電氣規格方面的設計的運作概念,首次將電氣 規格詳列出來並得以成為實際的產品。在2000 WinHEC上,AMD再次將LDT技術搬上論壇,並在隨後的2001年2月改名為HyperTransport。2001年7月 23日,來自眾多領域的技術大廠聯合建立了一個促進Hyper Transport發展和應用的組織。包括AMD、API Networks、蘋果電腦公司(現已改名為蘋果公司)、Cisco、NVIDIA、PMC-Sierra、SUN MicroSystem及Transmeta公司共同發起成立Hyper Transport聯盟。

AMD從1997年開 始開發Hyper Transport技術,雖然初始設計概念是將其作為伺服器平台晶片互聯高頻寬解決方案而進行設計的,但同時也可應用於網路、電信和嵌入式系統等其他領 域。第一個採用HyperTransport匯流排的產品是NVIDIA在2001年推出的nForce晶片組,採用的是8位元匯流排,南北橋頻寬達到了 800MB/s,而當時同類晶片組的南北橋互連頻寬僅只有區區266MB/s。

HyperTransport技術共有五 層:實體層、資料鏈路層、協議層、傳輸層和會話層。實體層及資料鏈路層的 HyperTransport技術採用低電壓差動訊號傳輸(LVDS)架構,每個位元需要兩個接腳。該技術採用1.2V電壓驅動,產生0.6V的差動輸 出,差動阻抗是60歐姆,這樣使得製作成本相對低廉的四層PCB板成為可能。除了具有較寬的頻寬外,該技術同時減少了晶片接腳數目,訊號與接地腳的對比僅 為4:1。

採用HyperTransport技術,在每個方向上的連接匯流排寬度可以是2、4、8、16或32位元。 工作頻率範圍從200MHz∼1GHz。採用該技術能實現的總頻寬可用以下公式計算:(工作頻率)×(2x資料/時脈)×(各方向上的位元寬度)×(2x 方向總數)。協議層、運輸層和會話層 HyperTransport採用封包技術來發送命令、地址和資料。一個封包的大小為4位元組,一個命令可以是4個位元組或8個位元組長,因此單一封包可 以從4個位元組到64個位元組不等,其疊加的基本單位為4個位元組。


圖說:PC用的主機板晶片是HyperTransport的主流應用之一。(資料來源:NVIDIA)

2004 年2月,HyperTransport技術聯盟(Hyper Transport Technology Consortium)又正式發佈了HyperTransport 2.0規格,由於採用了Dual-data技術,使運作頻率成功提升到了最高1.4GHz的程度,運作於雙向16-bit模式的匯流排頻寬,更是提升到了 最高11.2GB/sec的程度。一般應用在PC平台的HyperTransport技術大多是雙向16-bit 1GHz的運作速度,這使得處理器與北橋晶片的傳輸率達到8GB/s。而雖然HyperTransport是AMD所主導的技術,可是AMD並沒有限制該 技術只能應用到友方的產品,事實上,NVIDIA就已經為Intel推出了多款使用HyperTransport的晶片組,提供了相當具有競爭力的效能表 現。


圖說: HyperTransport的網路伺服器應用概念。(資料來源:www.hypertransport.org

乍 看之下,HyperTransport匯流排所肩負的工作,只是侷限於「圖形匯流排+南北橋匯流排」的I/O作用。由就此用途而言,儘管 HyperTransport 2.0已經達到相當驚人的8.0GB/s頻寬,在目前看來似乎已經足夠,但是處理器的核心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對於記憶體以及各種I/O子系統的存取需求也 將會隨之增加,事實上,4核心處理器已經在市面上流通。而對於高階顯示卡對於頻寬無止盡的需求,HyperTransport其實就比較沒有著力之處。以 NVIDIA最新的680 SLI晶片組的一個特殊功能,可同時超頻PCI Express與HyperTransport匯流排的運作時脈20%之多,但藉此增加的繪圖效能卻只有約1%左右,幾乎可以稱為是測試誤差。

高 匯流排頻寬對顯示卡助益不大的原因是在於高階顯示卡本身通常都會具備極大的本地繪圖記憶體(Local RAM)以及記憶體存取寬度(目前最高的是G80所使用的384-bit),以作為暫存材質或頂點資料之用,存取到主記憶體的機會少之又少,不過AMD在 購併ATI之後所提出的混合式Fusion架構,卻可讓高匯流排頻寬變得有意義。因為繪圖核心整合進CPU之後,就會將主記憶體作為 FrameBuffer使用,因此必須與CPU共享匯流排頻寬。在這邊我們也可以看到,類似XBOX、Xbox 360兩大遊樂器的UMA架構可以說被完整的搬回到PC平台上,只是Fusion的整合度將會更高。

HyperTransport 3.0帶來巨大頻寬與應用前景

即 將推出的HyperTransport 3.0,雖然是基於原有2.0架構的加強版,但是運作時脈的倍增(2.6GHz),並提供了32-bit的操作模式,使得匯流排頻寬可以增加到 41.6GB/s的驚人程度,幾乎已經等於是高階顯示卡的本地記憶體頻寬了。因此這麼一來,Fusion架構就可以在不另外增加專屬記憶體的狀況之下,取 得足夠的記憶體頻寬,從而降低整個系統的成本。

這對於目前佔有顯示晶片最大市場的Intel來說,會是個恐怖的惡夢,因為 該公司的整合式晶片從來就不能夠提供足夠的顯示效能,而僅止於堪用邊緣。而會造成這樣的原因,除了顯示架構上的限制,其次就是顯示核心無法取得足夠的記憶 體頻寬。也因此在AMD購入ATI之後,Intel也跟著緊張的大為招募繪圖技術人才,並且加緊Intel專屬通用匯流排(CSI)的開發動作,CSI基 本上可以看做是Intel專屬的HyperTransport技術,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取代已經垂垂老矣的前端匯流排架構。

不 過匯流排頻寬的提升只是HyperTransport的重點之一,在關鍵應用上,HyperTransport更支援了稱為「Un-Ganging」的新 特性,該技術可允許HyperTransport匯流排系統在執行過程中,直接對運行模式進行動態調整,例如單一個1×16的 HyperTransport連接可以被重新配置為2×8HT連接等等,它可以讓雙路伺服器中的兩個處理器各佔據一條8bit的虛擬 HyperTransport匯流排,而且不會互相影響。這項特性可以讓那些搭載SMT同步多執行緒技術的伺服器系統明顯受益。

在 同步多執行緒的模式之下,一顆物理核心可以被切割為兩科邏輯核心使用,而如果借助HyperTransport 3.0的Un-Ganging功能,這兩個邏輯核心就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立HT匯流排資源,儼然變成真正的雙處理器系統,這能夠有效提高多任務處理的性 能表現。一旦任務執行完畢,Un-Ganging功能會自動重新配置HT匯流排,系統恢復原先的單核心狀態。


圖說: HyperTransport增加的多處理器架構的拓展性。(資料來源:AMD)

AMD 短期之內可能還不會在處理器中導入多執行緒的概念,因此作為多核心處理器的應用,就可以為個別的核心切割出獨立的專屬HyperTransport通道, 從單一實體多核心處理器成為邏輯上的多路處理器。而除了PC平台以外,這項功能對於高階伺服器方面的應用也有著莫大的幫助,由於SUN公司與IBM公司都 擁有各自的多核心多執行緒處理器,藉助此功能,可以更有效的切割處理器的資源,對於多工環境的處理,或者虛擬機器的應用,都是非常有效率的。

此 外,另外一個重點就是HTX(HyperTransport eXpansion)3.0版,這個架構突破了傳統匯流排的思維,而將勢力伸向擴充卡的領域,在符合HTX架構之下的擴充卡(或插槽),可以輕易的為系統 增加額外的功能。乍看之下,HTX架構似乎是將目標指向PCI Express的飯碗,而實際上,PCI Express的應用要顯得侷限許多,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由於Intel在未來的多核心架構規劃中,想要將所有運算架構整合進CPU當中,包含網路、顯 示、物理以及向量加速等各種應用,這也等於壓迫到了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AMD拉開了開放的大旗,開放了HyperTransport與HTX架構, 為不同性質處理器的半導體開發公司提供了一條生路。


圖說: HTX可望帶起輔助處理器的風潮。(資料來源:AMD)

回 顧半導體產業的歷史,有個非常明確且類似此狀況的例子,那就是過去3dfx與NVIDIA之爭,3dfx為了增加獲利,一意孤行的收回晶片授權,轉而自行 生產獨立顯示卡,卻因此一敗塗地,落得被對手收購的命運,而相反的,NVIDIA藉由諸多板卡廠商的眾星拱月,氣勢一再飆升,如今已經是獨立顯示卡產業的 領導者。當然,Intel目前仍佔據著大部分的市場,但是一味封閉的結果,可能是逼迫市場產生與之抗衡的龐大勢力,AMD不過就是扮演著推手的角色,而且 是樂觀其成。

而關於HTX更深入的的架構與應用解說,可以閱讀郭長祐作者所撰寫的這篇〝高速交換設計的瑜亮情結〞(http://tech.digitimes.com.tw/ShowNews.aspx?zCatId=A1R&zNotesDocId=0000036633_A2Z7A05JU84MKGO2P7Z4N

HyperTransport可應用在嵌入式系統與高速伺服器等領域

在 嵌入式架構中,由於注重整體架構的精簡,藉由HyperTransport,可以降低電路設計的負雜,並且在合理功耗下,可提供非常高效率的資料傳輸表 現,目前HyperTransport架構已經被廣泛應用在採用MIPS處理器的通訊裝置以及各種電信設備中,隨著應用的增加,也可望看到 HyperTransport架構拓展更深一層的市場及相關產品。


圖說: HyperTransport的嵌入式應用概念圖。(資料來源:www.hypertransport.org

至 於目前市面上所能見到的多核心晶片,或多或少都具備了潛在的缺陷,由於多核心架構大多仍是分享同一個匯流排,因此在不同核心之間的協調就顯得益發重要,程 式撰寫也將變得更複雜,而單一晶片多核心的架構,也使得晶片的製造不易,功耗也會隨著核心的增加而水漲船高,因此也有諸多不同應用的輔助處理器,可以取代 某種程度的CPU耗用,甚至能夠提升整體效能表現,而專用處理器在功耗方面會比通用處理器來的較為優秀,也因此針對不同應用採用不同輔助處理器的架構,也 就不需要內建太多的處理器核心,這也有有助於整體功耗的改善。

2007-02-20

LCoS引領高解析度大螢幕顯示技術

矽基液晶(LCoS)顯示技術能實現更高的對比度和亮度,且畫素尺寸小,隨著配套光學元件和電路技術的成熟且成本進一步降低,LCoS顯示技術已經成為大螢幕HDTV最具發展的顯示技術之一。本文詳細介紹了LCoS技術原理及特點,並介紹了最新的LCoS Gen Ⅱ技術現狀。

LCoS解決方案已經對亞洲地區的HDTV開發產生很大的影響,亞洲領先的代工廠已大量投資於LCoS製程和設備, 積極參與 到該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這些代工廠包括台灣地區的UMC和TSMC(聯電和台積電)以及上海中芯國際(SMIC)。LCoS受到亞洲代工廠青睞部份是因為 該技術相對於其它競爭技術的開放性,如德州儀器的數位光學處理技術(DLP)、新力和愛普生高溫多晶矽技術。

LCoS技術性價比的提高、輔助技術和元件的發展,以及數位電視市場需求的成長等多種因素使LCoS技術成為大螢幕HDTV最具發展前景的顯示技術之一。目前很多公司都宣佈投資於這種顯示技術,如飛利浦和英特爾公司。

LCoS技術原理圖:LCoS元件的橫截面和基本的光路示意圖。

自從採用LCoS微顯技術製造出首個投影顯示系統樣機以來,低成本、高性能的追求目標已經促成了針對很多顯示應用的 開發計 畫。目前,LCoS元件設計、性能和製造上已經取得了很多重大進展,光學色彩和極化管理系統的設計和性能上也取得了顯著提升,所需要的光學元件,如弧光 燈、光照系統、棱鏡、塗層、背投螢幕和投影鏡頭都大幅地提高了性能,並降低成本。此外,業界還推出了成熟的影像縮放、去隔行掃瞄、訊框頻變換等數位電視所 需的視訊處理晶片,以及用於支援數位電視格式以及編碼和傳輸標準的調諧器、解調器和解碼器。

LCoS系統所用微型顯示器是只有拇指頭大小的高解析度液晶顯示器,經過光學放大後,這種顯示器能夠提供數據和視訊 應用的 高品質大畫面顯示。基於LCoS的微顯示器是主動矩陣液晶顯示器,該元件工作於反射模式。主動矩陣利用CMOS製程製作在矽晶片上,LCoS利用矽技術的 先進特性實現了越來越小的尺寸,在相同尺寸上可以實現更高畫素(更高解析度),提高了系統性能。

由於畫素大小在7到20微米之間,因此即使具有上百萬畫素的解析度,顯示器的尺寸還是很小,通常對角線長度小於一英 吋。主 動矩陣電路提供一個介於每個畫素電極和一個公共透明電極之間的電壓,後者由一薄層液晶與畫素電極隔開。畫素電極還作為一個非常平整的高反射鏡面。控制影像 形成的電子電路製作在矽晶片上。這種單元結構具有下列優勢:它使影像畫素減少,因為電路是在畫素後面,不會阻擋光路(這是一種『屏蔽閘』效應,一般出現在 多晶矽投影系統上);這種結構使得LCoS微顯示器更加容易擴展到更高的解析度,因為畫素可以做得更小,可以在較小的晶片上實現更多畫素。將LCoS元件 與獨特的光學系統結合可以形成用於高解析度電視的顯示器。光學系統用極化光照射LCoS元件,將紅、綠和藍三色光分離並最後組成全彩影像,並投影到螢幕 上。極化光入射到LCoS元件上,液晶光電轉換根據施加到每個畫素電極上的電壓對極化光調變。反射的影像與入射光分離並放大,然後投射到螢幕上。光兩次穿 過液晶,由於液晶開關時間更快,將能更好再現運動影像。

圖1所示為LCoS元件的橫截面和基本的光路示意圖,元件的矽背板採用標準的CMOS製程,然後採用了若干微顯示器 獨有的 處理步驟。主動矩陣施加到單鏡電極和公共ITO電極之間的電壓調整了入射S極化光的極化。反射光(已經透過電光轉換到P極化)部份透過極化光束分離器 (PBS)投影到螢幕上,或在後視應用中投射到觀眾的視網膜。

LCoS Gen II技術

Brillian公司在今年1月消費電子展上首次展示了其LCoS Gen II技術。這種電路技術結合了三板光學結構,實現高達2,500:1的對比度,而其它LCoS系統典型的對比度為600:1,並具有更清晰、更高亮度的影 像效果。利用LCoS Gen II技術可以為OEM製造商開發出720p和1,080p背投HDTV。採用該技術進行系統開發的合作夥伴包括開發矽底板的中芯國際、光學引擎技術的 JDS Uniphase OCLI、極化控制和色彩管理的3M和Colorlink公司、研究視訊處理技術的PixelWorks,以及產品設計IDEO等。去年中芯國際公司針對 Brillian的技術開發了獨特的晶圓拋光製程,新製程可以實現更高的反射率和更高亮度,更平整的表面使影像更清晰,消除了影像混濁問題。

反射式主動矩陣驅動的液晶顯示器具有約100萬個12平方微米的影像單元,每個影像單元都能顯示256個以上的灰度 等級。 因此,LCoS Gen II技術在各個亮度等級上都能顯示出灰度細節,即使在最黑暗的場景也能匹配視覺響應。該技術支援很高的佔空比(>93%),可以實現清晰的影像顯示,解決 了『屏蔽閘』效應;其快速的反應時間(<10毫秒)夠實現優異的影像再現,而且不會有運動影像和數位影像產生的一些不良效果。重要的是它支援10位元調色 板(分別對應紅、綠、藍),能實現真實和準確的影像再現,並能很容易地擴展到超高解析度以符合最高解析度廣播標準。

2007-02-19

MP3標準血統紛亂 導致如今糾紛叢生

微軟認為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它向一家德國權利持有者支付1600萬美元取得MP3語音格式的授權。

但一美國陪審團認定微軟沒有向另一家MP3專利持有者支付費用,因此裁定罰款15.2億美元。

只是,MP3這條高速公路上的收費站還不止這些。

這一混亂源於有多家公司或機構在20年前聯合開發了MP3標準,其中包括Thomson、飛利浦、AT&T(透過貝爾實驗室,目前已納入 Alcatel-Lucent),這些公司目前不斷增加保護自己專利的力道,其中包括官司起訴、甚至聯合海關沒收侵犯專利的MP3產品。

目前,最著名的MP3專利所有權人是德國的Fraunhofer Society,它成立於1949年,已經成為歐洲最大的應用科學研究組織。

協助開發MP3技術的Fraunhofer積體電路研究所每年收取微軟等軟體廠商,以及蘋果等MP3製造商數以百萬美元計的授權費。費用收取方式通常是每一套遊戲收2500美元,或每一個音樂播放器收2美元。

Fraunhofer IIS的網站將Fraunhofer積體電路研究所稱作是「MP3的誕生地」、「MP3的故鄉」、「MP3的發明者」。該網站將MP3稱作是德國大學在 1970年代的一項研究的副產物,Fraunhofer知名的語音工程師之一Karlheinz Brandenburg被德國媒體稱作是「MP3之父」。只是Brandenburg不願接受這個稱號,他表示,「若說某人是"xx之父",好像這個人至 少貢獻了60%,其餘40%則是其他幾個人協力完成,但事實並非如此。」

不過他認為 Fraunhofer網站上的描述大體上是正確的,「網站上的說法沒什麼錯誤,只是它把部分歷史略而不提罷了。整體上,沒有Fraunhofer,就一定不會有今日的MP3。」

不過,最近才剛打官司贏了微軟的Alcatel-Lucent對MP3的誕生有自己的說法。它說,貝爾實驗室(Alcatel在去年蒐購Lucnet後,連帶也取得這些貝爾實驗室的專利權)是後來成為MP3標準的技術的主要發明者。

微軟案中Alcatel-Lucent首席律師John M. Desmarais說,一種常見的誤解是:Fraunhofer發明了MP3。

他表示,儘管Fraunhofer所參與的研究在後來引導出1993年的MP3標準,但貝爾實驗室早在1980年代就開發了基礎性技術,在時間早於Fraunhofer。

Desmarais律師表示,「我並非在貶低其他公司所做的貢獻,許多其他公司的創意都被整合在MP3的正式標準中,但是,MP3標準主要基於貝爾實驗室 的研究。」他說,「MP3標準有許多組成部分,但其中二個關鍵部分屬於貝爾實驗室,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他組織沒有做出貢獻。」

把MP3變成標準的機構是ISO(國際標準化機構),該組織旗下有個MPEG小組,由產業專家於1988年組成,負責數位媒體格式的標準化工作。

當年在許多公司的協助提案下,終於在1992年完成第一套語音暨影像壓縮標準,稱為MPEG-1,並正式在1993年分成好幾個部分發表。被選定的提案包 括Musicam(即MPEG-1 Audio Layer 2,主要當作數位廣播用),以及Aspec,後來成了MPEG-1 Audio Layer 3的基礎,也就是現在所稱的MP3。

多家公司都自稱對Musicam握有專利權,包括荷蘭家電大廠飛利浦(Philips),也因此延伸之下他們認為也對MP3握有權利。

飛利浦應用技術部門專案經理Leon van de Kerkhof表示,「很顯然,MP3並非是只有AT&T、Fraunhofer、Thomson發明的,因為它基於Musicam。」

Kerkhof表示,「Fraunhofer、Thomson一直自稱是MP3技術的發明者,但這並非意味著只有他們為MP3標準做出貢獻,也不意味著只有他們對MP3標準擁有智慧財產權。」

Thomson一名發言人Martine Esquirou承認,並非只有Fraunhofer、Thomson擁有與MP3相關的智產權。她在電子郵件中回覆說,「我們沒有介入微軟與 Alcatel-Lucent之間的糾紛,我們從來沒有,也不會授權有爭議的專利。」

她表示Thomson的授權計畫是以20個不同專利家族為基礎,其中也涵蓋了部分MPEG規格。Thomson的授權客戶有400多家軟硬體廠商。

更複雜的是,包括蘋果、微軟、摩托羅拉、諾基亞、三星在內的許多Thomson許多客戶也向Sisvel支付了MP3授權費用。Sisvel是一家義大利廠商,在美國的分公司稱為Audio MPEG。

Sisvel聲稱公司代為飛利浦與法國電信的MP3專利,少了這些專利就無法符合ISO標準。

Sisvel對捍衛專利權非常積極,比如2005年九月就曾要求德國海關官員到德國一場電腦展上取締SanDisk MP3播放器。Sisvel也曾在2005年控告Thomson拒繳MP3授權費,雙方後來很快就達成和解。

2月份,一家名為Texas MP3 Technologies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也參了一腳,控告蘋果、三星、SanDisk侵犯它的MP3專利。

而「MP3之父」這個頭銜也曾被媒體冠在MPEG組織主席Leonardo Chiariglione的頭上,不過他拒絕此一頭銜。「我只是協助創立了這個組織,之後才有MP3與其他數位媒體技術的出現。」

但軟硬體廠商究竟該向誰取得MP3授權,他也搞不清楚。「我們的規定是,不得在技術工作中考慮專利議題,因此我也無能為力。」

2007-02-18

新一代MAIL成為通訊綜合平台

正在實驗室裡進行研發的一些新的電子郵件技術有望在未來的幾年內推出,它們的出現將讓電子郵件系統更有效率,在未來 的溝通和交流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特別是遏制住日益猖獗的垃圾郵件對我們的干擾。對新一代的郵件系統我們寄予厚望,在此套用Web 2.0這個說法,暫且把它定義為Email 2.0。

對於今天的公司而言,對收到的郵件進行掃瞄看看是否攜帶有病毒,對發送出的郵件進行檢查看是否有機密的信息,是一件 很必要的事情。通常垃圾郵件過濾器會把大多數垃圾郵件隔離出來,如果學習最新的垃圾郵件和釣魚郵件技術,它們的效果還會更好些。現在的企業還會對於機密郵 件進行加密,同時按照有關規定對郵件進行存檔。

的確,採用恰當的技術、加上合適的策略、再加上一點預算,我們就可以把郵件系統管理得不錯。然而,正在研究中的Email新技術在未來的一到兩年中將會給Email的世界帶來更多的秩序和文明,將確保電子郵件仍然是企業應用中最必不可少、最普及的應用。

不過,今天Email遇到的問題也許還會伴隨新的電子郵件系統,特別是隨著越來越多的移動設備的出現以及像即時通 信、博客、維基、虛擬現實空間等以前從未想到過的新的通信方式。這將給黑客、垃圾郵件製造者和釣魚者們更多的機會,因而也將對防範工具、技術和策略提出更 高的要求。

控制垃圾郵件的氾濫

新的技術加上經濟手段和政策上的支持,最終會制服住垃圾郵件。

曾在1971年發出了互聯網上的第一封電子郵件的Ray Tomlinson,今天是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坎布里奇的BBN科技公司的首席工程師,Tomlinson認為儘管目前與垃圾郵件、釣魚郵件和惡意軟件的 這場戰爭雙方戰成了平局,不過,他對未來贏得這場戰爭很有信心。

Tomlinson同時也指出,應該改變一下對付垃圾郵件和欺騙性的辦法。他說: 「技術本身不是問題,最難的是在商業和政策上。很多供應商嘗試了各種各樣的辦法,拚命努力希望他們的方法被用戶接受。但問題的瓶頸不在用戶這兒。」

微軟正在推銷它的Sender ID Framework,這是一種驗證郵件是否真正是從被授權的郵件服務器發送出來的方法。微軟反垃圾郵件和釣魚郵件戰略總經理John Scarrow說,Sender ID已經被73%的財富100強企業所採用,佔到全部電子郵件的31%。

「我們注意到全球垃圾郵件的總數已經基本穩定下來了,」他說,「這就表明反垃圾郵件之戰有了一定成績,情況正在變得好起來。」

Scarrow說,更好的消息是由於IM和其他的電子通信方式也需要保護,這些保護手段同樣也可以用於電子郵件身上。

而另一方面,雅虎和思科去年也向互聯網工程任務部提交一個名為DominKeys Identified Mail(DKIM)的標準。DKIM與Sender ID一樣,通過驗證電子郵件的發送者來防止郵件欺騙。DKIM驗證發送者所在的域,同時也驗證郵件的完整性。

微軟除了Sender ID之外,還有一種稱為SmartScreen過濾器的產品——它通過統計技術來學習區分垃圾郵件和非垃圾郵件,以及嵌入在MSN搜索工具中的釣魚郵件過 濾器。但是,僅有這些工具還不夠,微軟研究院的工程師說,他們目前至少有40個工程師正在研究新的電子郵件技術。

微軟研究院的Joshua Goodman認為,最終的電子郵件解決方案是採用多種辦法來對付垃圾郵件。以下是一個還處於實驗階段的解決方案的工作過程:

首先,一個能進行機器學習的過濾器(與SmartScreen類似)把那些明顯的垃圾郵件過濾掉或者把它們隔離起來,同時,這個過濾器把那些列在用戶白名單中的通信者的信件轉發到用戶的收件箱中。

其次,將那些被懷疑是垃圾郵件的郵件退回給發送者,要求它們證明自己不是垃圾郵件製造者。

第三,郵件發送方可以通過解釋一些疑問來證明自己。對人來說這一步很容易,但是對自動的垃圾郵件製造程序而言很難。

第四,或者,郵件的發送方也可以通過基於信用卡進行付費來保證郵件交付到收信人信箱。費用由接收人、ISP或者第三方機構收取,如果郵件被證明不是垃圾郵件,這筆費用也可以退還給發送者。

「我們認為如果能把所有辦法集中到一起,我們也許能找到一個長期有效的辦法。」Goodman說,「不過,很明顯這是一個很遠大的計劃,我認為在短時間內實現的可能性不大。」

微軟另一個部門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名為MailScope的原型,它監控電子郵件的路由,如果預計有較大的延遲, 它會向用戶報警。比如說, MailScope發現在Microsoft.com和Berkely.com之間一直存在延遲,它就會向用戶報告說這些服務器可能會出現延遲,與通知司 機某個路口發生交通堵塞一樣。

微軟有一個與此相關的項目叫SureMail。如果有電子郵件發送,SureMail會在互聯網的某個地方的一個表 中發佈一個防篡改的告示。接受方會定期查詢這個表,同時把收到的郵件與告示進行比對。如果在告示中有一封郵件,而它沒有收到,這就意味著這封郵件丟了。微 軟把這稱為「無聲的遺失」,由於郵件沒有任何保護,所以這種丟失很常見。在進行可控試驗的兩個月時間內,使用過各種各樣的電子郵件系統和運營商。微軟髮 現,每140封郵件中就有一封會毫無痕跡地丟失,平均延遲4分鍾,最長達27小時。

儘管人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技術研究,但是一些觀察家們認為,僅僅靠技術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電子郵件遇到的問題,同時還需要經濟措施和法規的跟進。

「最終,我認為會出現按照郵件收取費用的服務,只有這樣才會遏制垃圾郵件的氾濫。」一位專家如此表述自己的觀點。他說,電子郵件運營商會每封Email收取發送者一到兩個美分,借此垃圾郵件換來合法的身份。他預計,關於這個問題的立法將會更嚴厲。

大多數用戶認為,只有技術、政策、市場一起共同發揮作用,才能保證電子郵件未來仍是企業的第一應用。「Email仍 然是全面的一種通信方式,」一位用戶表示,「Email這種方便、快捷地把帶有各種附件(如鏈接、圖像、文檔等)傳送到大量分散的接收者的能力是目前的即 時通信、傳真以及如蝸牛般慢的實物信件所無法比擬的。」

Email成通信平台

作為諸多工作用的通信方式中的一種,Email將會變成一個綜合平台。

儘管Email不太可能被其他通信方式取代,然而,IT人員的工作仍然可能因
為有了更多的選擇而變得很複雜。

美國加州Palo Alto的未來研究所的學者Paul Saffo說,電子郵件現在遇到的問題就像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臉上的青春痘,垃圾郵件、釣魚郵件、攜帶惡意軟件等問題終究會解決的。同時,他提醒說,「我們 不能把Email單獨對待,所有的通信方式正在融為一體,同時新的通信方式還將誕生。」

位於美國弗吉尼亞州Richmond的Circuit City Store公司IT基礎設施副總裁Richard Golden說,Email面臨的這些威脅將使得企業加大它們的技術投入和政策上扶持的力度。他認為,通過垃圾郵件過濾、病毒防護等類似的手段保護 Email系統,保證Email通過企業的IT系統從A點傳送到B點,相對比較容易,因為這些系統可以仔細定義和規劃。

「但是,通信方式的日益融合之後讓我們不能再像企業Email系統一樣可以清晰地進行說明。」他說,「例如,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有關博客的出現。隨著通信方式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要求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轉送信息本身,而不是採用何種通信方式。」

IBM研究院正在尋求把Email與其他功能進行整合、同時與用戶的日常活動進行集成的方法。

「只是幫助人們管理Email還不夠,幫助他們管理好工作才是最重要的,」IBM研究院的科學家Dan Gruen說,「這包括把所有與某個主題和活動有關的通信和信息都聯結在一起。」

例如,IBM研究院開發出一個稱為活動管理器(Activity Explorer)的原型,這是一個把Email、同步的通信方式(如即時通信)、圖像、文件、文件夾以及任務單集中到一起的工具。項目組可以建立一個活 動線索,它包含上述所有內容。這個活動線索可以在異步通信和實時通信之間方便地進行切換。活動線索可以包括Email、聊天和團隊成員之間交換的文件(如 標書)等。

IBM還有一個更先進的工具,這個還處於實驗室的工具叫做統一活動管理器(Unified Activity Manager),它的功能要更強大一些。除了具有Activity Explorer所具有的功能外,它還可以與其他的企業應用程序(如工作流)進行通信。它不僅能把當前活動的所有要素都整合進來,而且還能從過去相似的活 動中提取這些要素。這種「以活動為中心的協同」的思想將會在Lotus Notes的下一個版本中得到體現,Gruen預計這個名稱為Hannover的Lotus Notes新版本將會在明年上市。

同時,微軟研究院也在開發出一種能把Email、Web網頁、日程安排、任務表以及其他材料集成為一個可以進行搜索 的文檔的技術,稱為「我所看見的資料(Stuff I've seen)」,這個原型使用MS Search來對用戶重要的內容建立索引,然後通過統一的界面呈現給用戶,這個界面可以排序、過濾、預覽以及圖標瀏覽等。

Email成數據挖掘對象

新的Email應用將會出現,包括對Email文檔進行挖掘的商業智能。

正如Email為類似IM等新通信方式的流行創造了條件,Email也催生了一些新的應用。隨著企業或者個人系統地對電子郵件進行規檔,電子郵件變成了數據挖掘的對象,不少研究機構或者大學都在研究讓這些文檔更方便地被獲取的方法。

例如,HP公司的研究學者Bernardo Huberman正在開發一種名為「收穫企業的知識」的方法,該方法能對僱員的Email和PowerPoint文件進行挖掘,他的技術已經超出了對 Email進行搜索和歸類(現在的產品在這方面已經做得很不錯了)。Huberman看到了工作人員之間的通信彙集處和通信方式的力量,可以用來揭示潛在 的問題和發現新的機會。

「你如果只看一張組織架構圖,完全可以就『人們是如何工作』這個問題做出各種各樣的推論,但是,如果你看一下他們的 Email通信方式,你就會明白他們到底在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工作,」他說,「從中你可以看出某些人擔當了領導角色,因為大多數Email都要經過他,這 是你從組織架構圖上無法看出來的。」

Huberman說,這種模式或者網絡的分析結果有助於我們圍繞這些樞紐重組企業的部門、項目組,或者重新安排活動。

基於上述思想,HP實驗室正在開發一種名為知識導航器(Knowledge Navigator)的工具,它採用文本挖掘、聚合算法、統計分析等手段對員工存儲在HP服務器上的Email和PowerPoint等文件進行處理。它 可以完成類似「某類問題的頭5個專家是誰」等問題的查詢,即使這些專家沒有在組織中明確確定,或者沒有在人事檔案中登記時,它仍然可以。這種知識的收集可 以應用於公司內部的員工或者公司外部的客戶身上,從而提取出一些有用信息來。

「不出幾年,我們將會看到一種能把信息準確地傳送到相關的人手中的方法,」 Huberman說,「雖然這有些讓人擔心,但畢竟比收到我們一點兒也不感興趣的垃圾郵件要好。」

儘管好處顯而易見,但是他也承認,對Email進行挖掘設計到道德和法律問題。他說: 「在未來的幾年裡,我們將看到在哪些是應該被尊重的隱私、哪些是可以公開的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對員工的Email進行挖掘是因為公司對此感興趣,而且我們看到公司的興趣越來越大,」波音公司的協同服務部門總經理Carl Jones說,波音公司就有一個知識管理的實驗性項目,其中一項工作就是查閱Email。

「如果你經營上遇到困難,你或許可以通過對Email進行挖掘,發現一個你以前不知道的能幫助你解決問題的專家,」Jones說。同時,他也補充說,「我們必須在有關隱私等問題上格外小心。」

Cornell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Jon Kleinberg認為,我們可以從根據人們在互聯網上的活動而創建的網絡中得到啟發。

「你如何得出某人很有影響這個結論?」他說,「事情很明顯嗎?比如,他發出和收到的郵件最多; 或者事情有些微妙?比如他位於組織外圍但是正是他把很多人緊密聯繫起來。」

Kleinberg說,這類問題的答案對於那些通過網絡營銷或者通過消費者的Email進行口頭傳頌的公司來說非常重要。他正在研究為什麼某類Email有時可以帶來滾雪球一樣的銷售額,而有時候卻一敗塗地。

「是因為產品本身的吸引力,還是因為與這個產品有關的人身上的吸引力?」 Kleinberg正在研究。

他說,Email模式分析能幫助企業回答此類問題: 誰是有影響力的關鍵人物?什麼產品他可以發揮作用,而什麼產品他不可以?

「社會網絡分析就是一種非常不錯的推動生產力進步的工具,但是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它。」佛羅里達社區大學IT 經理協會主席Thornton A.May說,「人們很容易把社會網絡分析看成通訊錄,而實際上,它不僅能告訴你誰認識誰,而且它還能告訴你誰對什麼東西最瞭解。」

用戶不應該僅僅把社會網絡分析看成一種發現客戶的方法。「它能解決問題,建立團隊或者重組組織,」May說。

鏈接:電子郵件的兩種身份驗證方式

目前,主要的電子郵件身份驗證協議有兩種,一種是微軟的Sender ID Framework(SID)。SIDF 是一個 Internet 協議,它通過合併以下兩個提議開發而成:Sender Policy Framework (SPF) 和 Microsoft Caller ID for Email。SenderID技術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發送郵件方的支持和接收郵件方的支持。其中發送郵件方需要修改郵件服務器的 DNS,增加特定的SPF記錄以表明其發信身份,接收郵件方的支持包括對收到的郵件檢查PRA或MailFrom,查詢發件者DNS的SPF紀錄,並以此 驗證發件者身份。

另一個是對 SIDF 進行了補充的、稱作 DKIM (DomianKeys Identified Mail)的協議,它綜合了 Yahoo的DomainKeys 和 Cisco 的 Identified Internet Mail (IIM) 規範而成。採用DKIM方案時,域所有者需要產生一對公/私鑰用於標記所有發出的郵件(允許多對密鑰),公鑰在DNS中公開,私鑰在使用 DomainKey的郵件服務器上。當每個用戶發送郵件的時候,郵件系統自動使用存儲的私鑰來產生簽名。簽名作為郵件頭的一部分,然後郵件被傳遞到接收服 務器上。接收服務器用從DNS獲得的公鑰來驗證用私鑰產生的簽名。

不過,最好的方法是綜合採用SIDF和DKIM。

「域的管理者要使用這兩種標準來公佈信息,同時Email的接收者也應使用這兩種標準來過濾垃圾郵件,」洛杉磯 Ferri研究院的電子郵件安全專家 Richi Jennings說。不過,他補充說,「如果要比較二者的話,DKIM也許更好一些。DKIM在驗證郵件是否真正是從它所說的域發送的,其方法更可靠,因 為DKIM對內容進行了加密,而SIDF知識簡單地驗證郵件從哪個IP地址發送的。」

微軟的反垃圾郵件和反釣魚軟件戰略總經理John Scarrow也認為SIDF與DKIM互為補充,「如果同時採用兩種方法,電子郵件的發送者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他同意DKIM在服務器自動轉發 時候更好一些,例如,用戶把他的Hotmail賬戶配置成自動把郵件轉發到Microsoft賬戶。但是,Scarrow認為,DKIM要求升級發送 MTA(Message Transfer Agent,郵件轉發代理)和接收MTA,比如微軟的Exchange Server,這將損失CPU 10%~15%的能力,而SIDF對此沒有要求,幾乎不會耗費計算能力。

2007-02-17

光纖網路抬頭 「最後一哩」技術成業界焦點

隨著美國網路業者Verizon在越來越多的地區鋪設光纖,部份業界人士認為被動光纖網路(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已近。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的「Last Mile Options」討論小組探討了PON與現有的有線電視或者DSL技術的優缺點。

來自ADI的Larry DeVito認為,最後一哩(The last mile)技術是網路連結技術演變的下一個領域,可望為家庭提供三個方面的服務:高速網際網路、VoIP (voice-over-IP)和多頻道電視。隨著新穎的IC電路設計出現,晶片業者可望評估這些晶片設計機會,其中包括HDTV,它需要的頻寬比標準解 析度電視訊號所需的頻寬多6倍,是增加網路連結頻寬的主要推動因素。

Broadcom資深技術主管Thomas Quigley表示,儘管存在來自其他高速連結方法的挑戰,CableLabs的DOCSIS通訊標準仍將繼續在北美高速資料傳輸市場佔主導地位。DOCSIS 3.0為廠商將所有的數位資料傳輸轉移到基於IP的公共通訊平台創造了機會。

摩托羅拉(Motorola)的技術行銷經理Denis Khotimsky認為,北美主要的廠商在實現光纖網路方面處於不同的階段,Verizon處於領先地位。該公司正推出稱為FiOS的光纖服務,2006年已經有600萬家庭採用這個服務,並計劃今後幾年每年增加300萬。

AT&T則是在美國達拉斯地區部署光纖網路,實施其光線到節點(fiber-to-the-node)策 略。寬頻和gigabit PON都已經得到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的批准。來自三菱電機(Mitsubishi Electric)的Jun-ichi Nakagawa表示,GE-PON (Gigabit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已經因其超過1Gbit/s的光纖到家系統而引人注目,在日本正被導入商用網路。

英飛凌(Infineon)資深研究員Jrg Hauptmann表示,儘管PON這種新一代網路連結技術可提供高頻寬,DSL仍然在使用為電話服務而安裝的雙絞線。

來自英特爾(Intel)通訊電路實驗室(Communications Circuits Laboratory)的主管Krishnamurthy Soumyanath則認為,低成本無線網路是另一種可行的最後一哩接取方案,無線網路的重要性受到下列因素的推動:像WiMAX這樣的新標準的快速採 用、毫米波空間新標準的出現,以及CMOS無線IC性能價格比的急速提升。

在許多情況下,無線連結免除了昂貴的基礎設備的改朝換代,成為具有吸引力的寬頻連結選擇。Soumyanath提出了在各種頻帶中獲得高性能的策略,探討了組成低成本寬頻系統的其他數位處理技術。

2007-02-16

十個行動技術趨勢:哪些你該關心?

silicon.com網站的記者Jo Best觀察了行動無線中十個常受到討論的技術領域,同時問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在接下來的一年中,你應該投注多大的關心?

1. FMC

許多的固接與行動融合技術(FMC)等同於雙模手機。然而,FMC只代表了桌上電話與行動電話的功能融合,提供這部份的功能卻不代表手機可以同時提供固接與行動功能。雙模只能在有行動VoIP的範圍內提供。

這方面的FMC,舉例來說,可以讓企業用戶在固接電話交換機(PBX)與行動通話間得到同樣功能-一樣的通訊錄、來電轉接等等。簡單來說,可以存取同樣的資料,不管使用何種網路,都可以獲得一樣的使用經驗。

洋基集團的程式總監Nick McQuire對silicon.com表示:「整體看來,這個領域有各種不同的機會。有許多針對FMC的垂直整合…我們觀察到有許多企業-公用事業、金 融業-對它越來越注意。在過去的十八個月中,已經有相當多的企業對固定整合這個部分發生興趣。」

該位分析師同時建議,公司的技術主管應該對公司的行動技術進行預算評估,以在進行任何改變之前,實地掌握公司的營運狀況。

McQuire表示公司可能希望「全部交給服務提供廠商解決問題」,但他建議公司的技術主管應該要避免因為特定技術而被供應廠商牽著走。

重要度:3/5 - 正要到位。

2. 銷售人力自動化 (SFA)

銷售人力與廠區人力自動化長久以來一直是公司技術主管的技術議題之一,同時也是行動應用可以清楚提供獲益之處。然而此種技術的實際佈署常常因為網路方面的議題而被擱置。

一些技術主管會懷疑行動電子郵件的效用,但行動銷售人力自動化因為它極需頻寬的特性,有了不同類型的問題與挑戰。

隨著3G的傳輸速度在未來的提升,比如在接下來十八個月中HSDPA技術推行的影響,這類行動應用的潛力可望提昇。較高的傳輸速度將會讓SFA應用有持續連線的可能,不像過去裝置上的應用程式只能週期性地連上網路

根據分析機構Forrester的資料,大約有四分之一使用SFA軟體的企業已經將其行動化。

雖然投資的收益難以計算,但就像行動電子郵件一樣,行動SFA提供的利益可以分為具體與抽像兩部分。驅動公司佈署此 技術的原因,就是業務流程的速度 -業務員可以即時存取客戶的資料,並即時加以變更,進而增加資料的正確性。Forrester的資深分析師Liz Herber表示:「使用行動SFA技術,你將可能有更多,更完善的資訊。」

考量實施此一技術的主管,必須詳加計畫資料安全的部分,支援的作業系統與裝置也需要受到限制。另外使用性也是關鍵之一。

Herber也補充:「有時候公司為了讓行動功能實用,會在裝置裡面塞進太多東西。公司應該要瞭解到,行動裝置的連線所能提供的好處,是在於那些關鍵性的活動,因此必須將重點放在這上面,而不是在裝置上放入所有SFA的功能。」

重要度:4/5 - 將企業的應用行動化並不容易,但可能帶來立即的影響。

3. 行動VoIP

行動VoIP這個技術,雖然在BT提供Fusion服務,以及手機廠商推出的最新雙模手機上佔得新聞頭條,但現實世界中此種技術的佈署仍舊有待努力。

研究顯示,五分之一的公司在考量FMC技術,其中大多數感到興趣是因為節省成本而不是增加生產力。也因此FMC的熱潮似乎暫時不會消退。

根據Quocirca的分析師Rob Bamford的說法:「目前所有你(使用行動VoIP的技術)可以做到的事情都很棒,但我覺得一開始就認為這個功能讓打電話很便宜是不一定正確的。透過 IP撥號來處理語音的VoIP的網路架構,或是行動電話的網路架構,都可能需要相當程度的投資。這絕對不是免費,尤其對於行動技術而言。」

這類的成本可能會以確保Wi-Fi無線網路支撐增加的頻寬的能力、在行動網路上多出的通話、以及確保建物內涵蓋範圍足夠之類的型式出現。

無可否認,目前IP是多數較大型企業通訊計劃的一部分,因此對一些企業來說,將IP進一步放到使用者裝置中是合理 的。然而,傳統上通訊技術的更新週期都比資訊技術來得長,這可能阻礙技術主管的更新工作。對於技術主管來說,利用此技術節省每分鍾的通話成本,可能少於短 期上會造成的支出。

然而由於電信業者開始以沒有金錢與時間使用聚合架構的中小企業作為目標,在接下來的數年中,將可能觀察到主控架構的出現。只要提供的解決方案價格可行,中小企業也可以加入使用行動VoIP的行列。

Bamford作出以下結論:「對於行動VoIP來說還是為時尚早,但在今年推展這方面業務的公司將會有更多的能見度。」

重要度:2.5/5 - 你至少必須開始考慮。

4. 行動付款

如果行動付款技術開始起飛,絕對會對公司的銷售部門產生最立即也是最大的影響,因為他們就需要安裝新的網路架構與安全措施來處理新的付款模式。

由於目前支援的手機與廠商還是少數,NFC(接近通訊)- 緊連著手機裝置的通訊技術 -在接下來的幾年不太可能是企業的主要焦點。然而,使用NFC來進行的無線扣款或信用付款在企業的考量中可能會佔有更多的重量 - Barclays與Vista等公司目前在英國推出的服務有可能讓這個技術變得跟美國日本一樣普及。

銷售與金融公司的技術主管可能要在心裡開始為這個技術的出現以及對企業網路的影響做好盤算。然而分析師認為在接下來的幾年,就算消售部門的技術主管都不太需要實際擔心這個問題。

Informa Telecoms & Media的資深研究分析師Chris Coffman表示:「不管你是需要考慮此一技術的技術主管,或是像富士通之類推出櫃檯銷售系統的廠商,都不需要太擔心整合的問題。在未來它將演變成單一 應用,到時候你就知道應該要實施了。」

他補充到,如果該技術內建於英國倫敦大眾運輸(TfL)的Oyster卡,就像香港基於全區捷運使用的Octopus卡推出的服務一樣,那英國NFC技術的爆發性成長就指日可待了。

雖然TfL與它的業務夥伴的確考慮過這樣的模型,但它最終沒有實施,NFC的推動被BarclayCard與Visa所接手,他們正在測試無線的轉帳卡與內建的Oyster功能。

Coffman表示:「你可能觀眾到特定應用的規模漸漸擴大,最終形成雪球效應。當使用者習慣使用一種付款模式,他們就開始希望用它來做更多事情。」

重要度:2/5 - 在銷售與金融服務公司可能是4/5

5. HSDPA型式的3.5網路

HSDPA是3G網路的更快速版本,在理論上有1.8Mbps的下載速度。在英國這個服務才推出不久,但所有的業者都已經完成網路的佈建。

對公司的技術主管來說,HSDPA的出現代表筆記型電腦通訊卡或智慧型電話使用者連線速度上可以觀察到的大幅增加,這也讓遠端員工上網瀏覽與下載郵件更加快速。

JupiterResearch的行動技術分析師Thomas Husson向silion.com表示:「HSDPA現在的情況,與兩年前的3G一樣。網路已經建好了,但因為定價與功能等因素,推出的相容手機很 少。」 Husson補充道,他預測HSDPA會因循跟GPRS一樣的成長曲線。

JupiterResearch預測,在2001年西歐的區域,會有百分之二十五的手機支援HSDPA。

公司的技術主管可能要開始注意內建3G連線模組的筆記型電腦 - 同時也要注意這些介面卡是不是比這些推出的筆記型電腦還要陳舊。這個考量十分重要,因為未來將要發展3G的快速上傳版本,HSUPA。

HSUPA理論上會有5Mbps的上傳速度,這代表行動工作將成為可能 - 網路將有辦法提供上載華麗投影片或傳送動畫給同事的可能。

總而言之,在接下來的兩三年內,公司的技術主管將可以為在公司外部工作員工提供更好的上傳品質,讓遠端工作的連線品質與在辦公室更為接近。

重要度:4/5 - 網路速度永遠不嫌多

6. 定位服務

定位服務(LBS)是一個曾經辜負很多期待,依舊需要相當時間來等待成熟的技術, 許多人都在預期「幫我找到最近麥當勞」之類服務的出現 - 然而企業在LBS這部分需要得更多。

LBS在行動技術上的一個顯著案例是車輛查詢與員工管理 - 比如在手機上使用GPS來監控管理路線上的送貨員工,或是自來水公司可以指派離漏水地點最近的員工來進行修理任務。

然而,專家們認為在近期,其他造成一樣成功的企業應用,甚至是消費者使用,只會是少數。

Disruptive Analysis的創辦人Dean Bubley向silicon.com表示即時位置資訊使用依舊十分受限。「你可以發現使用此應用的手機數量有某種程度的增加,但沒有太多手機有像GPS 這類的定位功能。雖然有些手機即將推出,但這些手機很高檔而且使用地區受限。」

由於使用GPS的手機數量大幅成長還要一段時間,行動定位服務可能在短到中期,依舊只限於車輛管理與公眾方面的應用。

公司的技術主管可能遲早會將一個定位服務納入考量:根據地點提供的行動收費服務。這是一些業者已經對消費者提供的服務,當電話是從家裡撥打時,每分鍾收取較低的費用。

業者希望借由這樣的措施,來鼓勵使用者在家使用行動通訊,減低FMC技術的威脅,讓使用者將使用固接競爭對手網路的時間轉換為使用無線網路。這種業務如果廣泛推出,在單一地點或單一區域公司的行動預算將大幅減低。

重要度:2/5 - 對特定產業的公司來說,重要度較高。

7. 行動影音

目前的行動影音還在襁褓階段,業界的觀察家都很好奇何時這個技術才能進行主流使用的階段,也有一些前瞻者開始思考這個技術是否能在企業業務上產生應用。

其中的一個建議是,企業可以把它用來當作廣告的頻道 - 公司可以用它來對大眾廣播要銷售的產品。另一個技術主管可能有關心的部分就稍微平庸了點 - 如果未來所有的公司的手機用戶,都使用了可以觀看即時電視節目的電話,會不會對員工生產力造成影響?

同時還有,上述的情況會不會對公司的花費造成影響。如果會,那為什麼企業的行動技術採購人員會想要將預算花費在功能不確定的功能上呢?也因為這樣的想法,大多數企業使用的智慧型手機都沒有內建相機,同時在行動影音技術上,很可能會有同樣下場。

行動市場的分析師Jim Morrish向silicon.com表示:「我可以預見,許多影音廣播之類的技術很快就會成為業界標準。然而,在這之前,行動TV將不太可能被企業使 用。最一開始,『企業用電話』將會維持於業務方面…然而,如果隨著這個技術演進,行動影音成為行動電話的標準晶片,那企業使用新的整合晶片時,就會同時使 用行動影音的功能。」

因此行動影音的技術衝擊對大多數的企業來說應該是最小 - 雖然對生產力與資料正確使用的質疑,還是讓技術主管必須對企業網路的使用政策多加思量。

重要度:1/5 - 不在需要考慮的範圍內。

8. 行動裝置管理

行動裝置管理(MDM)是公司技術主管可能最為熟悉而且感興趣的趨勢之一。MDM可以讓行動電話與智慧型手機上的敏 感資訊在萬一被偷或丟失時自動備份或刪除。隨著行動技術開始在許多公司變得跟桌上電腦一樣普遍,在行動裝置上的資訊儲存、安全漏洞更新或是使用者存取的管 理,也就必須投注跟桌上型電腦一樣程度的重視。

根據分析機構Ovum的資訊,在2009年,這個市場大約值美金43億五千萬元。Ovum的分析師Jeremy Green向silicon.com表示,目前MDM的歸屬還是有兩派分裂的意見,一派認為這個功能屬於通訊業者,而另一派認為屬於企業-對前者來說,它 可以讓使用者在存取許多資料應用時更為容易。對後者,它則偏向鎖碼保護功能-讓使用者不能用行動裝置做不該做的事,同時將他們產生的風險降到最低。

他說:「行動業者與企業用戶不是在朝相反方向拔河,而是各往不同方向推動。」

然而,隨著企業行動應用愈來愈推廣,行動裝置裝載愈來愈多重要應用-銷售人力、廠區人力、行動CRM管理-MDM技術很快就會變得不可或缺。

對於使用黑苺機企業用伺服器的技術主管來說,這個軟體已經包含了一些MDM在裡面。對於使用更為分散行動企業環境的技術主管來說,則可以考慮外包的服務提供廠商。

Green也強調:「行動服務業者看起來像是行動裝置管理的起點,但不一定絕對是。」 他也補充,公司的技術主管必須先評估有多少管理工作打算使用外包方式來處理。「這個技術有點像個無底洞,」他說。

重要度:5/5 - 任何人都必須注意。

9. 機器對機器技術(M2M)

當然,無線指的不一定只是在手中的裝置或使用者。有時候它也指所連往的機器。機器對機器的通訊,又叫M2M技術,通常與運貨業務有關-使用感測器來監控傳輸中貨物的狀況。

然而無線M2M的推動者則在思考無線應用的新領域。其中一個是透過手機網路的備用警報連線系統,在小偷剪斷線路時,警報還是可以運作。另一個是販賣系統,在存貨太低時使用手機網路通知倉儲系統。

其他受到注意的應用包括自動量測讀表系統,M2M通訊可以用來管理當地要維持的狀況-比方熱度、光線或當做監視器。

根據Juniper Research的說法,無線M2M技術的收益將從2006年的116兆美金提昇到2009年的253兆美金。

重要度:2/5 - 在一些特定領域十分重要。

10. 防毒系統

防毒系統正從桌上電腦移往行動裝置。然而目前來說,多半是過度吹捧的功能,造成無謂的花費,沒有什麼太值得注意的東 西-大多數的手機病毒需要使用者明確地同意,或是下載檔案,才能感染手機。然而,分析公司Gartner預測隨著智慧型手機已開始到達讓惡意軟體寫手與駭 客感興趣的普遍程度,手機病毒將會漸漸從空想變成公司的技術主管需要擔心的真實情況。

雖然目前手機的防毒工作影響的時間與範圍尚小-Juniper Research認為,到了2011年,大約會有百分之八的手機安裝有防毒軟體-對大多數的手機服務而言,這個市場還在早期階段。

目前,手機病毒多半沒有嚴重傷害,需要使用者自行執行檔案才能活動,但分析機構Gartner預測2007年情況將有所改變。

儘管過去在手機病毒上,出現的多半是「狼來了」之類的謠言,技術主管仍應該對手機病毒的發達與防護有所注意。 Gartner的副總裁Nick Jones向silicon.com表示:「如果在今年年底前有發生嚴重的手機病毒事件,我不會訝異。公司的技術主管應該要將手機防毒放進優先的清單 裡。」

對於認真考慮手機防毒的技術主管來說,公司內所有的行動裝置都要經公司來控制-像是iPod或個人手機之類的外來物品不應該與企業的系統相互連接。

Jones向silion.com表示:「一旦你要推行像防毒之類的作業,你可能需要將它整合到更寬廣的系統管理策 略裡面去看,因為你需要更新行動裝置,管理行動裝置的設定等等。所以防毒只是整合裝置管理策略的一部分。理論上你應該提供使用一些廠商推供給行動PC或行 動電話管理的產品來幫你一些忙,而這方面的選擇也將會越來越多。」

重要度:3/5 - 這是另個你需要持續關注的部分。

2007-02-15

CSS保護支援DVD-R

DVD論壇通過了支援DVD-R的CSS保護規格,該規格讓使用者可以將CSS保護的電影燒錄到DVD-R光碟片上。

隨著DVD論壇(DVD Forum)通過支援DVD-R的CSS(Content Scramble System) Managed Recording內容管理技術規格,未來使用者或許可以將DVD電影下載後燒錄到DVD光碟上。

據DVD專業網站CdrInfo資料
,DVD 論壇在週三(2/28)於日本東京舉行的37屆指導委員會會議(37th Steering Committee Meeting)已通過了支援DVD-R的 CSS保護規格,該規格讓使用者可以將CSS保護的電影燒錄到未來的DVD-R上,然後在一般的DVD放影機上播放。

但IDG報導
指出,初期這項技術並不打算對大眾開放,而是僅供專業使用,表示初期使用者並不能自行在家燒錄有CSS保護的影片。此外,DVD論壇也考慮到該新技術的相容性問題,打算針對支援CSS的裝置設計一個商標。

要拷貝有CSS保護的影片,必須昇級燒錄軟體、DVD燒錄器及採用特製的光碟。Sonic Solutions已在今年1月推出Qflix技術,讓媒體業者及零售商可以利用這項新的技術進行燒錄。

提議通過該項技術的是DVD拷貝控管協會(DVD Copy Control Association,DVD CCA),該協會同時也是負責授權大部份商業DVD的CSS拷貝保護系統的組織,主要由好萊塢影業及其他內容供應商所組成,他們希望能夠藉由此一技術讓實 體影視通路可以透過提供拷貝提高影片銷售量,以與網路商店競爭。

2007-02-14

近場通訊 NFC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是一種新興的、近距離的無線通訊技術。若將NFC的晶片裝置於任何消費性電子商品、行動設備或是電腦上,再藉由一個簡單的接觸動作,它將帶領我們走向一個全新的消費生活型態。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這樣的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是由感應式識別與互聯技術演變而來,在單一晶片上結合了感應式讀卡器、感應式卡片和點對點的功 能。NFC的無線訊號只能在八吋的接收範圍之內作用,它類似於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無線射頻識別系統)的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標準,但與RFID最大的不同在於, NFC採用了雙向的識別和連接,能夠用於付費、鑑別與通信等多種功能,也能允許手機向具有NFC功能的電視無線傳輸照片,或從電腦上下載音樂文件。換句話 說,若將裝有NFC晶片的電子行動設備互相近距離感應,便可以彼此交換資料,對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消費購物、存取或分享資訊等等都有所幫助,更增添了不少 機動性和便利性。

目前NFC在國外也已經被廣泛地應用於大眾運輸系統的票卡之中。然而,NFC在台灣的推動卻是沉潛已久,從2004年經濟部通訊產業發 展推動小組就宣佈以專案形式,結合了手機、金融、電信以及系統平台等領域共12家廠商,表示將以NFC技術發展近端行動交易應用,整合國內交通運輸、小額 付費機制以及信用卡刷卡簽帳等應用,並且預計最慢在2005年底可望上路,但直到2007年NFC的技術才逐漸成熟,並且在市場上開始有大規模商品化的可 能。

像是將NFC技術與手機結合後,儼然就成為一種新型態的消費工具,也就是類似於「行動信用卡」、「手機電子錢包」的 概念。NFC技術若運用於手機之上,不但可以讓手機擁有便捷的信用卡消費支付功能,更同時整合了多樣化的專屬服務,像是下載最新的電子折價卷和優惠資訊。 換句話說,搭載NFC技術的手機除可以讓消費者進行商品交易和其他購物活動,更可以進行類似廣告傳單或是資訊便利販賣機的功能,像是打開廣告傳單之後就可 以自動連結到互動資訊網路,讓手機的使用更具有方便性和互動性。另外,NFC的手機更重視安全性的問題,當消費者在進行非接觸式交易時將會被要求必須使用 密碼,這可以讓使用者更加注意到在交易程序中消費了何種商品或服務。

NFC的發展與技術

與現有其他無線規格相同的,NFC也是以國際標準為基礎來進行商用推展,2002年12月歐洲通訊標 準組織ECMA通過Philips提出的申請,將NFC列入ECMA 340規範,之後2003年9月SONY也加入NFC,2004年9月正式由ISO通過為ISO/IEC 18092。

附註:2004年12月ECMA推出ECMA 340第二版,內容與ISO/IEC 18092完全對應。

附 註:ECMA 340為NFC的主體標準,即是規範與制訂NFC的介面與協定:NFCIP-1(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and Protocol),另有相關規範標準:EMCA 356、EMCA 362,前者規範NFC在無線收發介面上的測試方法,後者規範NFC在協定傳輸上的測試方法。

ISO 18092頒佈後,同樣在2004年,Philips、SONY與NOKIA共同發起了NFC論壇(NFC Forum),共同推動NFC的發展與應用,目前的主要會員有MasterCard、NEC、Samsung、Panasonic、NIKIA、 SONY、Microsoft、Philips、TI、Motorola、RENESAS、VISA、Logitech、Gemplus、LG、 SIEMENS、Infineon、Sony Ericsson、JCB等。

至於技術表現上,NFC目前最高傳速為424kbps,最 遠傳距為20cm,不過這必須進一步說明,除424kbps外,NFC另有106kbps與212kbps的傳輸速率,傳距達20cm亦需要補充,這必須 是在主動模式(Active Mode)下才有的距離,被動模式(Passive Mode)下最遠僅10cm。

接著還有更多的技術細 節,NFC實體層面使用振幅偏移(Amplitude Shift Keying;ASK)的調變法,並使用射頻碰撞避免法(RF Collision Avoidance;RFCA)來因應多方同時存取的需求,此法與ZigBee的CSMA-CA法異曲同工。這也是NFC獨特之處,NFC不似傳統卡片將 存取限定在一對一的兩方,而是允許同時多方相互存取(類似無線網路)。另外在收發雙工方面NFC是以時槽(Time Slot)方式來處理。

在資料連結層面,NFC使用曼徹斯特(Manchester)編碼法,且在傳輸偵錯、更錯上可選用CRC演算,且在實現上是以ITU-T V.41規範為依據。

雖然目前NFC最快為424kbps,但事實上其所用的ASK調變技術仍有提升空間,根據NFC標準中的預先定義,未來將會有846kbps、 1695kbps、3390kbps、6780kbps的可能性,不過必須在主動模式下才能如此高速,被動模式最快應當即在現有的424kbps。

所謂主動與被動,其實與RFID的定義相同,通訊雙方有一方完全不具備自有電力,而直接取用發波方送來的載波作為短時間內的運作能量,此即是被動模式,相 對的若有自帶電能,自行能發波與另一方溝通,則稱為主動模式。另外在NFC標準的文件中也經常用到兩個角色名詞:Initiator(初始方)與 Target(目標方),Initiator指最先發起溝通與發波的一方(自帶電),Target則為回應的一方,Target若是倚賴載波電能的吸收而 運作便屬被動,若自帶電力運作則屬主動。

主動由於雙方都具自有電力,所以能提升傳輸速度或傳輸距離,不過NFC似乎將主動化的提升潛力用於增加傳速,若用在提升傳距則會與RFID之類的貨管運用相近,且筆者從各種跡象看,NFC未來的規劃也都是朝加速傳輸邁進,對增加傳距毫無表示。

然而堅持短距(20cm內)訴求亦有其好處,Bluetooth、WiFi都有一定的傳距(數公尺至數十公尺),且都使用ISM通用頻段 (2.4GHz),因此需要強化抗干擾方面的設計,如跳頻(FHSS)、展頻(DSSS)等。而NFC雖也使用ISM通用頻段(13.56MHz),但由 於頻率較低,加上傳距短,干擾的問題也就相對減少許多,不需要花太多的制訂心力在抗干擾上。

此外,ASK調變法本就不適合用於長距傳輸 與干擾環境上(調變後所送出的信號振福會因距離拉長而導致能量衰減的信號改變,或因干擾而改變),筆者個人推測Philips會退出ZigBee,或許與 ZigBee不斷朝短訊、長距發展有關連,短訊、長距的運用取向等於是與現有NFC反向而行。 


▲圖說:NFC手機、PDA近接至具NFC介面功能的Laptop,即可自PC下載程式、資料,或進行資訊同步。(圖/NFC-Forum.org,ECMA白皮書)

 「NFC手機」將是殺手應用?

過去的非接觸式晶片卡多半與接觸式晶片卡一樣,被製做成相容於一般磁條卡的模樣,並放於皮夾中,非接觸式的好處是不用再從皮夾中抽出卡片,直接將皮夾近接感應即生效,比接觸式更為方便。

然而人類追求方便的動力從未止盡,進出捷運口還得掏出皮夾來感應,能否連「掏」都可以省略呢?答案是有的,SONY提出的FeliCa,就提供嵌入於手錶 內的方案,只要將手錶靠近查票口即可通關,而且感應時間比一般非接觸式晶片卡更快,一般為0.3sec,FeliCa僅0.1sec,這對高進出量的交通 站而言相當受用。

隨身物的嵌入運用成為非接觸式晶片卡的新致力方向,嵌入作法使其體積更小、運用更方便。不過,今日的個人隨身物不僅有手錶,手機也相當地普及,因此NFC吸取上述種種優點,認為將NFC介面及功能嵌入至手機是最新、最有利的作法,此便成為NFC手機。

嵌入至手錶與嵌入至手機有何差別?首先,就被動(Passive)運用而言差異不大,但在主動運用下就有差別,嵌於手錶的NFC晶片、介面若使用手錶的電 能來運作,則必然要使用數位錶(類比的機械、石英錶不具電能),且電子錶所攜的電力有限,不能供NFC長時間運作,相對的手機擁有較手錶充沛的電力。

再者,手機本身必然都要有SIM卡,作為辨識與帳單的依據,SIM卡亦是晶片卡,但目前卻多隻用於簡易的資訊記錄,實在可惜,若能讓SIM卡除了機內接觸 存取外,另以NFC為其增闢外部的無線通訊管道,成為Dual Interface(接觸介面與無線介面)的Smart Card,就可以加入更多的應用,雖然NFC手機在感應上沒有NFC手錶方便(依然要掏出來),但應用上卻可更為多樣,也比傳統卡片型式多樣,理由是薄卡 不易置入電池,即便有薄型電池可內嵌,電力也比手機少,充電、換新也都比手機困難。況且,主動模式愈是高速、長時間運作,愈可能實現多樣的應用,而高速、 長時間就需要充沛的電力為援。

當然!個人隨身物還有PDA(個人數位助理)、DSC(數位相機)、MP3 Player(數位隨身聽)等,且電容量都不見得低於一般手機,但是論普及度依然是手機第一,愈是普及愈有機會開拓新的運用,一個銀髮族、菜籃族也會用手 機,但不見得會用MP3隨身聽、數位相機。所以「NFC手機」等於是替未來晶片卡的各種殺手應用做好鋪路、打底。現在BenQ、Motorola、 NEC、NOKIA、Samsung、SIEMENS都有意願推出NFC手機。 


▲ 圖說:NFC傳速有限,但仍可充當傳輸通道的設定、鑰匙功用。圖中有Desktop PC與Laptop PC各一,先用NFC裝置近接Laptop,然後再近接Desktop,兩裝置透過同一個NFC的存取與辨識,便可建立兩PC間專屬、安全的傳輸通道,並 可改用比較快速的無線通訊,如Blueooth、WiFi等。(圖/NFC-Forum.org,ECMA白皮書)

NFC普及三部曲:NFC卡片、NFC用品、NFC網域

「普及」是推倡任何新通訊應用的最高指導原則。回到近百年前,若全世界只有您家申裝電話,還不知道要打給誰?

為了普及,NFC方案必須儘可能便宜,分析師認為任何的NFC內嵌花費當設在2美元以下,另外要儘可能增加用量。因此,即便NFC手錶、NFC手機等嵌入方案較有應用願景,但不排除以最傳統的卡片型式出現,畢竟習慣上的相容也有助於增加NFC的用量。

所以,NFC除了最傳統的NFC卡片外,進階作法才是內嵌於隨身裝置的NFC用品(可稱為智慧型用品:Smart Object),最後如前所述,NFC並非只能一對一相連,亦可多方互連,當NFC卡片、NFC用品夠普及時,NFC所構成的互通網域就會顯現,以「卡→ 物→網」的普及方向努力。

不過,NFC論傳速、傳距都低於WPAN定位UWB(Ultra Wide Band),以NFC所建構成的無線網路,將會是超小範圍(20cm內)、中低傳速(6.7Mbps內)的WPAN,筆者姑且將此稱為「Mini WPAN」。 


▲圖說:Philips的PN511晶片為NFC收發器,圖為PN511內部功能方塊圖,另有內建8051 uC核心的PN531。(圖/www.semiconductors.philips.com)

 


▲圖說:圖為PN511的典型應用電路,使用載波頻率(13.56MHz)的兩倍為運作時脈,圖中右處為NFC無線收發的LC諧振電路,最右端的L(電感)為NFC的天線線圈。(圖/www.semiconductors.philips.com)

2007-02-13

避免混淆 軟體漏洞將有統一用語字典

美國國土安全部出手贊助一項旨在建立安全漏洞標準詞典的計畫。

名為Common Weakness Enumeration(CWE)的這一計畫旨在建立一個正式的軟體漏洞列表,例如緩衝區溢出漏洞和格式字串錯誤。該列表將作為描述軟體漏洞的通用語言,取代目前高科技公司和安全廠商使用的形形色色的不同術語。

在黑帽大會(Black Hat DC Briefings & Training)會議上發言時,Mitre首席資訊安全工程師Steve Christey表示,「少了對這些軟體漏洞的通用描述,修正這些漏洞的努力將付之流水,最多只能解決部分問題。」

透過這一詞典,Mitre希望提供識別、阻止軟體漏洞的共通標準。CWE也可以作為人們購買軟體的安全衡量標準,尤其是在購買安全工具時。

Christey 表示,這使買主多了一種與廠商溝通他們需求的工具。另外,CWE也有助於軟體廠商更好地理解在開發軟體時應當注意哪些方面。

為了強調CWE的必要性,Christey 說,早期原始碼檢查工具的漏洞定義數量非常小。他說,CWE中半數的漏洞定義是其他任何工具所不包括的,29%的漏洞定義只出現在其他一種工具中。

據Mitre稱,包括Cigital在內的原始碼安全公司已經表示將使用CWE。Christey 說,預計其他廠商也將採用CWE。

在過去的一年半中,Mitre一直在從事CWE專案。目前,CWE已經包含有300個漏洞類別。Christey 說,CWE將很快可以大規模推廣使用。正式版CWE將在未來數個月內發佈。

2007-02-12

多點式觸控

還記得在電影《Minority Report》(關鍵報告)中,男主角Tom Cruise戴上手套之後,運用多種的手部姿勢對立體螢幕上的照片、資料及影像進行縮放、移動及旋轉等華麗動作的立體式影像操縱介面嗎?相信有觀看過這部 影片的觀眾,在看過如此新穎的操作方式之後,一定對此電影畫面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勢必會對此先端技術的應用發出讚嘆的聲音。

過去,這樣的科技場景只能在科幻電影中,藉以滿足人們對未來科技的幻想;不過,以今日的科技技術來說,利用新型的 Multi-Touch觸控螢幕技 術,導入在未來電腦、手機等科技產品中,已經不再侷限於科技電影中。長久以來,人們一直只習慣用滑鼠來操控電腦畫面,使得Multi-Touch多點式觸 控螢幕技術無法在科技產品中獲得完整的運用。以使用者的角度來說,利用手指直接在螢幕上進行操作,在理論上遠比使用滑鼠要來的更為精確。雖然這會讓使用者 耗費更多的動作及體力,不過,卻能夠在操控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樂趣。另外,目前有許許多多的3D影像或者是影像處理軟體介面,在操控的過程中設計太過於複 雜,必須要搭配滑鼠及鍵盤一併使用,甚至許多操作方式也仰賴直覺及經驗,才能獲得最佳的操控方式。因此,若使用Multi-Touch多點觸控式介面技 術,取代目前所使用的鍵盤(按鈕)、滑鼠,將進一步體現出人性化操控介面的未來趨勢。


圖說:過去Multi-Touch系統的設計方式,大都只能感測到一個接觸點而已,在應用時便會受到限制;因此,便有人將Multi-Touch技術改進之後,能夠在同一時間感測多個接觸點,使Multi-Touch技術的應用範圍更為全面。(資料來源:紐約大學)

根據國外媒體指出,在紐約大學的Jefferson Han及其研究隊伍,日前已經成功的開發出用以手勢、動態,或者是以觸碰方式來進行操控觸摸式螢幕的Multi-Touch技術。雖然研究中的多點觸控螢 幕技術,還沒有辦法像電影中滿足全像式的投影境界,不過若只是以人性操控介面的角度分析,Multi-Touch多點觸控式系統還是能夠呈現出驚人的研究 技術,其創新的應用,使用起來非常簡單,甚至還不需要艱深的學習技巧,必定是未來應用軟體操控介面的主要潮流。

基本上,多點觸控系統就只是運用多個手指進行觸控式的操控方式,就像演奏樂器或者是其他雙手操作一樣;除此之外,這 項系統技術還能夠在同一時間允許 多個用戶進行互聯通訊,比方說,互動式的電視牆,或者是直接對電腦的進行操控的動作,採用這項感官科技是嚴格來說就是一項「感覺驅動」技術,還可提供高解 析度,運用雙手在複雜的多點視窗進行操作。


圖說:APPLE iPHON首創導入Multi-touch多點觸控式輸入界面技術,並具有內建的搖擺感應器,一旦手機靠近臉就會自動關閉觸控的測距感應技術。(資料來源:APPLE)

另外,紐約大學Jefferson還採用了受抑內全反射技術(frustrated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FTIR),在36〞x27〞大小的螢幕,畫面是採用背投影(rear projected)的方式,同時利用四隻手指,以及多人手指進行介面的互動。而什麼是FTIR?主要就是利用了LED發光照向塑膠的內層表面產生光線折 射,光線的角度需要經過特別設計。比方說,塑膠表層是空氣,光就會完全反射,但是如果有個折射率比較高的物質(如:皮膚、手指),在按壓玻璃表面,位於接 觸點的光就會造成散射光,便能達到受抑內全反射技術,就可以直接在螢幕上做複雜幾何的操控。(參考資料:N.Y. University, J Han)


圖說:Multi Touch多點觸控技術,不只是點、寫、按這麼簡單而已;另一方面,還可用單指按壓控制,或是用兩隻手指撐開、收攏畫面,以便達到縮放影像的目的,只要善用雙手即可隨心所欲操控。

2007-02-11

CSR嵌入式GPS定位軟體問世

CSR推出一項高速高精確度的嵌入式定位軟體產品──E5000。CSR在西班牙巴塞隆納3GSM World Congress會場透過多種平台展示E5000,包括先進3DLABS多媒體處理器和最普及化的Samsung 2440個人導航裝置。

CSR的全球定位系統(GPS)方案可提供快速的首次定位時間(Time To First Fix,TTFF)、強化的追蹤精確度、尺寸小且功率消耗低。CSR的GPS方案是以軟體為基礎,除了射頻前端裝置之外並不需要仰賴其他硬體,因此 E5000的功率消耗少於競爭硬體GPS方案的一半而且顯著節省空間尺寸需求。

CSR行動連結事業單位資深副總裁Matthew Phillips表示:「CSR將在2007年透過室內定位(indoor positioning)、歐洲伽利略衛星系統(Galileo)支援以及位置感知(location aware)技術等能力,實現無死角的衛星定位應用,進而提供無與倫比的使用經驗。」

CSR E5000軟體可建置於多種不同的作業系統和硬體平台,同時可搭配多種應用或加值服務。 CSR在3GSM展示供使用於行動手機的高靈敏度A-GPS方案和支援標準化SUPL (secure user plane location)的全球GPS輔助伺服器。



台灣目前也有幾家公司研發GPS的晶片設計商,但是在嵌入是平台上如能提供一樣的運算效能,更有利於系統廠整合進各式各樣的產品中,像是手機、車輛、 PDA、電子錢包之類的,產品間差異過大時,原本IC設計者提供的軟體開發介面與相關函式庫,就需要大幅修改,影響系統端研發時程。GPS的另一個重要特 點,就是省電,必須在移動型裝置上,給予足夠的使用時間。試想,當你在迷路或是急著找加油站時,原本擔任導航任務的GPS卻因為忘了充電而失去功能,多令 人洩氣。如果能像先前開發黑白陽春功能手機的概念一樣,發展一個待機一星期甚至一個月的GPS機種,必然市場可期。

2007-02-10

3GSM:尖端無線技術齊聚巴塞隆納

3GSM行動電信世界大會12日起在西班牙巴塞隆納揭幕,全球重量級廠商齊聚一堂,討論無線市場當紅的趨勢,從Web 2.0體驗到最新、最酷的裝置,令人目不暇給。

代表電信業者與手機製造商的組織暨主辦單位GSM協會(GSMA)統計,今年的3GSM共設有1,300個參展攤位,可望吸引超過6萬名訪客參觀,規模是世界數一數二大的無線電信展。

這場展覽雖然在歐洲舉行,仍吸引眾多亞洲參展公司。亞洲的行動電信技術通常比北美地區還先進。藉著這些廠商的參展,可一窺電信市場最新的流行趨勢。

出席3GSM的Yankee Group分析師Matt Hatton表示,本屆會議的主題之一,是如何把行動網際網路帶到新的層次,讓行動上網經驗更豐富,並設法把服務轉化為獲利。

行動Web 2.0

Hatton說,手機使用者不再能滿足於精簡版的行動網路,因此,行動電信業者紛紛苦思如何讓手機上網經驗儘量逼近PC上網。

英國Vodafone集團上週就宣佈,已和社交網站MySpace及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結盟,將把這些應用程式納入Vodafone的手機,讓用戶能天天接收YouTube傳來的新影片、上傳內容,並把推薦內容轉寄給朋友。

芬蘭諾基亞公司(Nokia)也宣佈敲定合約,將把YouTube影片與RSS feeds傳送到諾基亞 Nseries多媒體手持電腦。這些影片可藉Nokia Web Browser連上新YouTube行動網站存取。

一些美國電信業者也已紛紛宣佈類似協議。例如,Verizon Wireless去年就宣佈,將把YouTube納入自家多媒體服務中。虛擬電信業者Helio也宣佈與Myspace簽訂類似協議。

Turner Broadcasting System與電信設備製造商Ericsson同意共同合作,把Turner現有的網際網路、新聞廣播與娛樂內容(例如CNN International、卡通頻道、Adult Swim等節目)製成特定的格式,讓用戶可輕鬆通過行動裝置收看。這些公司聯手開發的服務將以新的CNN Mobile服務打頭陣,在12日3GSM開幕當天正式在歐洲推出。

廣告與在地搜尋

Google是網際網路搜尋霸主,但一些行動電信業者對Google有戒心,唯恐採用Google搜尋服務會稀釋自家品牌。

在去年的3GSM,Vodafone宣佈與Google建立搜尋技術聯盟。但一年後的今天,雙方的合作細節仍少之又少。甚至有傳言說,Google與T-Mobile的合作關係也不太順利。

一些業界觀察家揣測,包括Cingular Wireless、Deutsche Telekom、France Telecom、 和記黃埔、Telecom Italia、Telefonica和Vodafone等,都計劃宣佈成立自家的行動搜尋引擎。有關這方面的協議可望近期內宣佈,也許就在3GSM期間。

定位是王道

在地服務(location services)與搜尋結合的重要性日增,特別是對希望把產品與服務行銷活動鎖定特定地區消費者的廣告主而言。

目前,大多數在地服務都採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技術,但這項技術未必牢靠。因為用的是衛星,在人口密集的都會區或室內常收不到訊號,時常難以取得精確的資訊。

一家稱為Skyhook Wireless的公司已開發出一種Wi-Fi定位系統。SiRF Technology Holdings上週表示,將取得Skyhook的授權,以打造一款單一的無線定位系統,把GPS與Wi-Fi技術整合起來。這兩家公司都將在3GSM展 示新式的GPS-WiFi混合定位技術。

行動電視

如果2006是行動電視(Mobile TV)亮相的年頭,那麼2007便是行動電視技術百家爭鳴並論及實際部署的一年。

易利信(Ericsson)計劃在會場展示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技術,運用既有的3G網路設施播送電視,成本比其他行動電視技術低廉。

但大多數歐洲電信公司似乎傾向另一種不同的技術,稱為DVB-H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handheld)。DVB-H去年9月獲諾基亞和摩托羅拉支持,聲勢大振。許多部落格網站揣測,諾基亞可能會在3GSM發 表N77型低階DVB-H手機,售價約260到390美元 (200到300歐元)。

另有其他的行動電視標準正在測試中,包括英國電信(BT)和Virgin Mobile採用的DAB-IP (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Internet Protocol),以及Qualcomm的MediaFlo標準,目前正透過Sky Broadcasting的Sky Link服務接受測試。美國的Verizon Wireless年初也宣佈,將採用MediaFlo來提供新的V Cast TV服務,預定第一季推出。

酷炫手機

行動電信展當然少不了最新款的手機展示。

三大手機巨人諾基亞、摩托羅拉和三星,都可望展示最新、最酷的產品。而Sony Ericsson將艱示W880i型超薄3G音樂手機,可儲存多達900首歌。

Yankee Group的Hatton預期,會場會發表許多瞄準企業使用者的智慧型手機。對諾基亞而言,這可能是升級E系列手機,例如E62和新的E65;摩托羅拉則 可能展示Q手機的新增功能,並宣揚超薄型音樂手機KRZR K3。Research in Motion (RIM)可望展示8800 "Indigo"裝置。三星則可能標榜新超薄3G手機,稱為Ultra Edition II。

會場也會出現琳瑯滿目的低階手機,專攻新興市場。GSMA也可望宣佈哪一家廠商贏得一紙合約,對全球各地10到12家開發中地區行動電信業者供應售價低於100美元的手機。耳語傳出LG可能出線。

2007-02-09

軟性顯示器時代即將來臨

日前英國的Plastic Logic公司以及荷蘭的Polymer Vision公司均發佈新聞表示,將於今年或明年開始正式量產軟性顯示器 產品,似乎意味著此技術的商品化時代已經來臨。對此,ITIS計畫工研院IEK電子組分析師江柏風表示,在目前低成本、低毛利的年代中,新的軟性顯示器在 將來是否會造就出低成本、高毛利的市場,還需要持續觀察量產後的良率是否夠高及應用市場的範圍是否夠大,才能真正宣告此新時代的來臨。

江柏風指出,下世代顯示器的競爭標的為「軟」,因為軟性顯示器具有可塑性、重量輕、耐衝擊等優於現有玻璃顯示器的優 點,除可望取代目前大 家所習慣閱讀資訊的「紙張」外,由於所以軟性顯示器產品將可出現在目前我們尚未有顯示功能的產品上,如罐頭、衣服、捲曲式螢幕上,因而其潛在商機非常龐 大。

英國公司Plastic Logic在2007年1月初發佈已募得1億美元的經費,將在德國興建全球第一座軟性顯示器量產工廠,預計該工廠在2008年可以達到每年量產1百萬片軟 性顯示器的規模。該公司為採用inkjet printing(噴墨印刷)的技術來製作軟性顯示器,此技術具有低生產成本的優勢,且容易大型化生產軟性顯示器,並已經發表製作出解析度達到150 ppi的軟性顯示器,此解析度的等級已經可以讓讀者清楚地看到所顯示的文字,所以Plastic Logic公司將研發的產品定位為e-paper(電子紙)。

在Plastic Logic公司發佈預期量產的訊息之後,在2007年1月底,荷蘭的公司Polymer Vision亦發佈將在英國興建量產rollable display(捲軸式顯示器)的工廠,並且預期在2007年底正式量產rollable display,將比Plastic Logic公司更早量產軟性顯示器。該產品如同保鮮膜一般,不使用時可以「收捲」起來,當要觀看大量訊息時,再把螢幕「拉開」成為大螢幕的顯示器,使得該 產品具有方便攜帶又可同時間閱讀大量資訊的優點。


Plastic Logic展示電子紙產品,Polymer Vision展示捲軸式顯示器

江柏風表示,在軟性顯示器的研發技術上,這兩家公司目前是屬於此領域的佼佼者,並且亦是最早要進入量產階段的公司。 也因此,在現在市場應用尚未出現 的時候,Plastic Logic公司以及Polymer Vision公司除了在研發技術上較勁之外,在量產時程的宣告上亦彼此在搶奪世界第一。在這兩家公司宣佈興建量產工廠的指標性意義之下,顯示軟性顯示技術 已被確定可行,現已進入提高良率、增快產量的階段,亦代表商品化的時程已近。

除了這兩間公司,江柏風指出,目前還有其他公司仍處在開發或觀望的階段。在目前低成本、低毛利的年代中,新的軟性顯 示器在將來是否會造就 出低成本、高毛利的市場,還需要持續觀察量產後的良率是否夠高及應用市場的範圍是否夠大,才真正是將產業從硬性顯示器年代走入「軟性顯示器」年代。

2007-02-08

EMI 擬解除MP3轉錄限制

華爾街日報9日報導,全球第三大唱片公司EMI集團開始和線上零售商討論,販售未加裝防拷軟體的MP3格式數位音樂,此舉象徵音樂產業反盜版策略的一大改變。

如果雙方達成協議,EMI將成為首家為擴大數位音樂市場佔有率,而解除線上音樂轉錄限制的主要唱片公司。

MP3轉錄限制解除後,消費者將可隨意複製購買的數位音樂,並在任何播放機上播放。

EMI認為,解除這項限制,有助於提高數位音樂銷售。目前,消費者在蘋果線上音樂零售店iTunes購買的音樂,僅能在iPod播放,引起唱片公司和競爭同業的不滿。

其實除了EMI,其他大型唱片公司也有類似想法,但態度沒有EMI那麼積極。也有部分唱片公司認為版權保護軟體對打擊盜版很重要,反對移除。像華納音樂集團就認為保護程式仍有其必要。

據瞭解,目前和EMI討論的線上音樂零售店主要是iTunes的競爭對手,如維康(Viacom)的MTVNetworks等線上公司。

熟悉內情的人士指出,EMI是在去年12月底向線上音樂零售商提出此一計畫。EMI要求線上音樂零售商預付數百萬元的「風險保險」費,但遭拒絕,於是今年1月底,EMI又提出新的計畫,並詢問零售商願意預付的金額。EMI在計算預付總額後,就會決定是否推動這項策略。

EMI 是全球銷售額第三大的唱片公司,擁有披頭四(The Beatles)、電台司令(Radiohead)和野獸男孩(Beastie Boys)等著名樂團的版權,但尚未以數位方式銷售部分藝人的音樂,其中最著名的就屬披頭四。目前,全球雷射唱片(CD)的銷售節節下滑,數位音樂則是持 續上升,唱片業界把數位音樂下載視為業界存活的關鍵。

2007-02-07

SKY-MAP軟體解決方案

SKY MobileMedia公司發佈預先集成的超低成本SKY-MAP軟體解決方案,用於德州儀器公司「LoCosto」GSM硬體平臺

SKY公司為德州儀器的晶片提供更多種類的應用軟體解決方案,涵蓋低成本特色手機和豐富多媒體手機領域

美國商業資訊2007年2月8日聖達戈消息——

SKY MobileMedia, Inc.是無線領域一流的應用軟體解決方案提供商,也是德州儀器公司(TI)應用軟體套件生態系統的成員。該公司今天宣佈,SKY-MAP(TM)移動應 用軟體平臺與德州儀器公司的「LoCosto」TCS2300 GSM單晶片實現預集成,可用於製造超低成本(ULC)手機。SKY-MAP解決方案用於德州儀器公司的「LoCosto」TCS2310 GPRS解決方案和OMAPV1030 OMAP-Vox(TM) EDGE處理器取得了成功,這套預先集成的軟硬體解決方案就是在此基礎之上開發的;製造商能夠利用這套解決方案,快速開發具有完備人機界面(MMI)的低 成本手機,同時降低記憶體體積,達到超低成本價格點的要求。

SKY-MAP的SKY-MMI(TM)用戶介面技術經受了市場的考驗,利用這 項技術和SKY公司強大的RapidPLUS(TM)開發工具,用戶能開發基於「LoCosto」TCS2300解決方案的手機,通過設備「感觀」的個性 化定製,實現產品的細分,並能達到多語種和本地化需求。面向超低成本手機的SKY-MMI解決方案支援彩色液晶顯示,能實現GSM語音、文本消息等功能。 由於軟體配置進行了有效的優化,「LoCosto」TCS2300解決方案的板載RAM記憶體完全夠用,無需外加RAM記憶體,從而降低了手機的整體物料 成本(BOM)。此外,SKY-MMI已與德州儀器公司的「LoCosto」GSM四層形狀因數印製電路版預先集成,因而能顯著縮短新型超低成本手機的上 市時間。

德州儀器公司2.5G業務總經理Remi El-Ouazzane表示,「SKY-MAP解決方案具有可擴展性和靈活性,讓德州儀器的客戶能夠向市場推出豐富的新款手機,吸引人們的眼球,覆蓋大眾 市場各類產品。SKY公司在德州儀器的『LoCosto'和OMAP-Vox平臺上提供全套軟體解決方案,德州儀器公司感到很高興。這些平臺讓我們共同的 客戶能在無線市場進行更加有效的競爭。」

SKY公司還提供預先集成的全套應用軟體解決方案,用於德州儀器公司的中端「LoCosto」 TCS2310 GPRS解決方案和OMAPV1030 EDGE處理器,顯示了SKY-MAP平臺的擴展性能。用於特色手機的SKY-MAP解決方案包括,經過市場考驗的SKY-MMI,能提供呼叫管理和 PIM功能、短消息服務、支援亞洲、歐洲多種語言;還有得到市場認可的SKY-MAP應用軟體和中間件引擎,用於WAP2.0流覽器和多媒體短信服務 (MMS)。SKY-MAP特色手機解決方案還支援音樂、拍照和視頻功能,並集成了二維圖形引擎,能實現Flash-lite和SVG等高級動畫功能。用 於多媒體手機的SKY-MAP軟體解決方案包括特色手機的全部功能,同時還增加了多媒體流、DRM和一鍵通等應用。此外還有更多模組化SKY-MAP應用 軟體和引擎,用於實現電子郵件、即時消息等功能。

偉創力公司移動設計和技術部副總裁Martin Fichter表示,「看到SKY-MAP移植到德州儀器的一系列平臺,涵蓋『LoCosto'GSM到『LoCosto'GPRS以及 OMAPV1030 EDGE的多種解決方案,在市場內各個領域建立通用應用軟體平臺和人機界面,偉創力公司感到很高興。SKY-MAP已經向人們證明,它品質優異、性能穩 固,是一套適合超低成本手機的優秀應用軟體解決方案,很容易就能與新型手機集成。這將縮短我們OEM客戶的產品上市時間,提高手機可靠性和使用性能。」

SKY公司的全套套裝軟體和工具與德州儀器公司的一流硬體平臺預先集成時,能使新的手機設計方案的上市時間壓縮到最短,同時能實現可擴展性能和軟體複用,適合各種型號的大批量手機,包括具有多媒體功能的超低成本入門級手機、具有資料功能的特色手機以及流式多媒體手機。

關於SKY-MAP(TM)

順SKY公司應「單晶片」手機解決方案的晶片發展趨勢,推出全面集成的現成軟體解決方案,彙集了大眾市場 手機所需的全部應用軟體,其中包括全套參考人機界面(MMI)和應用軟體套件;SKY-MMI;流覽器、多媒體短信、電子郵件、多媒體框架、安全等與標準 相容,且經受了市場考驗的中間件引擎。針對低成本和特色手機在成本、性能和應用軟體方面的需求,這些與具體細分市場相結合的SKY-MAP解決方案進行了 全面優化。

此外,SKY公司還提供基於PC的RapidPLUS(TM)人機界面和應用軟體發展定製工具集。RapidPLUS讓第三方獨立軟體供應商(ISV)和手機製造商能快速定製SKY-MAP,滿足手機「感觀」的種種需求,實現效果明顯的產品細分和品牌效應。

關於OMAP(TM)開發者網路

SKY MobileMedia, Inc.是德州儀器公司OMAP(TM)開發者網路的成員。該網路是由一組一流的軟體發展商組成的,開發商將先進的應用軟體移植到德州儀器公司的高性能、 低功耗OMAP處理器。SKY MobileMedia公司還是德州儀器公司應用軟體套件生態系統的成員。系統的成員都是遴選出來的,這些企業將其軟體與德州儀器公司的 「LoCosto」和OMAP-Vox(TM)解決方案集成,縮短低成本中端2.5G手機的上市時間。採用OMAP設備的手機製造商能夠快速在各類主流作 業系統上部署引人矚目的無線應用軟體,包括流式影音、多媒體短信、遊戲、安全、語音識別、本地服務和移動商務。獨立的OMAP技術中心還在全球範圍提供系 統級的集成服務。諾基亞、Palm、NEC、富士通、LG電子、惠普、Sendo、宏達電等諸多一流廠商均選擇OMAP平臺,開發2.5G和3G無線設 備。如需瞭解詳細情況,請訪問:www.ti.com/omap 。

2007-02-06

Google願與有線電視合作

本週三,網際網路公司紛紛表示,Joost和YouTube等視訊網站可能使全球網際網路大塞車,它們表示已陸續投入鉅資,確保資料的暢通。

已收購YouTube的Google表示,網際網路不是為電視而設計的。它甚至對認為可以開始藉由網際網路傳輸主流電視節目和電影的公司提出警告。

Google電視技術業務部門主管Vincent Dureau在Cable Europe Congress上發言時說,Web架構--甚至是Google的架構也不具備傳播電視所需要的彈性,無法提供消費者所期望的服務品質。

Google願意與有線電視運營商合作,對有線電視網路的節目傳輸能力和它自己發佈有針對性廣告的技術進行整合。有線電視公司對Google的態度一直是又愛又恨,擔心Google會蠶食它們的電視業務。有線電視公司稱,網際網路帶來的既有機遇也有挑戰。

向家庭和小型企業傳輸內容是有線電視產業利潤最為豐厚的市場之一,但需要對基礎設施進行大量投資,才能夠滿足網際網路檔案交換和視訊下載的頻寬需求。

傳 播1小時視訊內容的資料量相當於1年收發電子郵件的資料量。西班牙有線電視運營商Ono執行長Richard Alden表示,「大多數IP流量都是由P2P檔案交換服務造成的,其中大多數與視訊有關。每年,我們必須投入鉅資,確保用戶的體驗。事實上,用戶的體驗 在不斷下滑。」

Gartner估計,60%的網際網路流量屬於P2P流量,其中大多數流量是由檔案交換服務和下載電視節目造成。

2007-02-05

微軟自家防毒產品保護不了Vista

帥喔!看來微軟的敵人實在太多了,剛出不久就好像有一堆人想要給MS難看,說不定以後MS的資源不是拿來發展OS,而是全力研究防毒解毒軟體,還有出一堆錢去抓放病毒的人吧。


一份獨立研究報告指出,微軟防毒軟體Live OneCare無法保護Vista用戶不會受到病毒的侵擾,McAfee一款防毒軟體也不能保護用戶安全。

安全新聞網站Virus Bulletin對15款針對企業客戶和Vista作業系統的防毒軟體進行測試。測試人員對防毒軟體能否阻止多個已知病毒進行測試。防毒軟體必須在沒有誤報的情況下發現所有的病毒,才算及格。

在這15種產品中有4種不及格:Microsoft Live OneCare 1.5、McAfee VirusScan Enterprise version 8.1i、G DATA AntiVirusKit 2007 v17.0.6353、Norman VirusControl v5.90。

包括來自CA、Fortinet、F-Secure、卡巴斯基、Sophos、賽門鐵克的軟體在內的其他11款軟體發現全部病毒。

Virus Bulletin技術顧問John Hawes表示,「考慮到Vista已經多次跳票,安全廠商沒有理由不使它們的產品更成熟。目前,防毒軟體每隔數小時就會得到更新,主要的安全產品不能發 現病毒是令人驚異和失望的。沒有安全軟體的協助,Vista無法抵禦目前的惡意程式。」

McAfee旗下Avert實驗室運營副總裁Joe Telafici向ZDNet UK表示,在他看來,Virus Bulletin沒有使用最新版本的軟體,這是McAfee的一款軟體沒有及格的原因。

微軟表示將改進Live OneCare。微軟一名代表說,「我們正在密切地關注這次測試使用的方法和結果,確保Windows Live OneCare在未來的測試中會獲得更好的成績。」

在談到Vista時,這名代表表示,「需要記住的是,沒有任何一款軟體是百分之百安全的。微軟正在努力減少我們軟體中被發現漏洞的數量,微軟的努力已經得到了回報。」

2007-02-04

讓我們和iPod一起唱

(本文作者Katherine Boehret是《華爾街日報》科技欄目The Mossberg Solution的專欄作家。該欄目主要介紹一些最新的科技產品﹐為讀者提供購買指南。)

幾週前在乘地鐵的時候﹐我無意間發現了一位乘客的音樂天賦。他手裡拿著iPod﹐戴著耳塞閉著眼睛﹐搖頭晃腦﹐聽著我最喜愛的一首新歌:Beyonce演唱的「無以倫比」(Irreplaceable)。我之所以知道他在聽這首歌是因為他唱得太響了﹐週圍的乘客都聽得見。

如今﹐有一種利用iPod的好辦法來顯示你的音樂才能﹐而且是在家裡。這樣一來﹐既不會影響旁人﹐也不必跑到酒吧裡忍受追星族們的喧囂。

Griffin Technology專門出售蘋果(Apple)生產的iPod音樂播放器的附件﹐公司網址為www.griffintechnology.com。該公 司最近推出了新產品iKaraoke﹐售價為50美元﹐能把iPod變成一個卡拉OK伴唱機﹐而且用戶不必特意購買或使用伴唱歌帶。IKaraoke實際 上是一個麥克風﹐通過連接器與任意一款iPod相連。它把iPod裡的音樂和你的聲音通過麥克風或耳塞傳輸到一旁的立體聲音箱裡﹐同時壓低歌手的聲音﹐從 而突出你的聲音。

border=0我 和一個朋友在家裡和汽車上進行了一下測試﹐發現iKaraoke真的很不錯。它不僅安裝簡便﹐而且總的來說運行效果相當好。不過iKaraoke也存在著 三個缺點:你得手工添加歌詞﹔這些歌詞也不會像卡拉OK播放機那樣自動在屏幕上滾動出現﹔它還耗費iPod的電量。即使有這些缺點﹐我還是認為 iKaraoke很有趣﹐任何想唱歌的人都不會感到使用起來很難。

對於那些比較挑剔的卡拉OK愛好者而言﹐還可以選擇其他與iPod相關 的伴唱產品﹐包括與大型麥克風相連的產品﹐與吉他相連的卡座﹐以及與電視機相連的產品。一些公司還推出了能在iPod屏幕上播放歌詞的錄像節目﹐簡直與卡 拉OK播放機的效果一模一樣。然而Griffin Technology的iKaraoke為大眾提供了一種直接而簡便、價廉物美的選擇。

iKaraoke的麥克風就像鉛筆那麼長﹐而且很細﹐上面有四個按鈕﹐控制著歌曲的播放、暫停、快進和快退﹐同時還能降低歌手的音量。這個麥克風上還有一個四英呎的電線﹐與接在iPod底部的適配器相連。這個適配器上還有輸出插孔﹐用於連接音箱或耳機。

我 在Radio Shack買了個一個售價為8美元的電線﹐通過它把iKaraoke與兩個不同的音箱連接起來﹐一個是老式的索尼(Sony)音箱﹐另一個是Bose Wave Music System。如果你不想要電線的話﹐iKaraoke還有一個內置的調頻播放機﹐因此你可以扯著嗓子通過調頻播放機的喇叭唱歌。

當 你按下iKaraoke的播放/暫停鍵時﹐iPod的屏幕上會跳出一個微型菜單。你可以很方便地調整設置﹐例如從外接電線狀態調整到調頻播放機狀態﹐或是 選定調頻播放機上播放iPod音樂的頻道。在iPod屏幕上還可以調節音樂和混響音量。用戶使用手冊上建議在小房間裡調低混響音量﹐在大房間裡則放大混響 音量。

我先後使用內存為30G的iPod和2G的iPod Nano對iKaraoke進行了測試﹐發現效果相差無幾。不過當我在Bose音響系統上比較調頻播放器和外接電路的播放效果時﹐結果就不同了:調頻播放 機的音質更清楚﹐也沒有外接電路那麼多的靜電噪聲。至於索尼的音響系統﹐即使我選擇了不同的調頻播放頻道﹐外接電路的播放效果似乎總是更好。

iKaraoke本身沒有電池﹐而是依靠iPod的電力。Griffin表示這可讓iPod的供電時間減少20%左右。而且iKaraoke與iPod的交流電適配器共用一個插孔﹐因此用戶不能邊唱歌邊給iPod充電。

我 們是以仙妮亞•唐恩(Shania Twain)的「That's Don't Impress Me Much」開始測試的。接下來的歌曲在曲調上更富有挑戰性﹐那就是鮑勃•迪倫(Bob Dylan)的「Like a Rolling Stone」。我自己先在電腦上通過iTunes把歌詞加上去﹐然後按了幾次iPod上的中間按鈕﹐於是歌詞就顯示在iPod的屏幕上了。

iPod上顯示的歌詞字體很小﹐同時你還得通過iPod上的滾輪讓歌詞滾動顯示出來。

我知道大部分歌曲的歌詞﹐因此我關掉了麥克風的聲音開關﹐也就是把歌手的聲音調整到幾乎聽不見的狀態。當我忘記了歌詞或當唱不下去的時候﹐我再打開開關﹐調響歌手的聲音。

當 我們演唱賈斯汀•汀布萊克(Justin Timberlake)的「Rock Your Body」的時候(這首歌可不好唱)﹐麥克風的聲音開關不起作用了﹐歌手的聲音非常響﹐怎麼調也沒用。Griffin解釋說﹐不是所有的歌曲都可以調低歌 手的聲音的。在演唱加思•布魯克斯(Garth Brooks)的「Friends in Low Places」時﹐如果把歌手的聲音調低﹐整首歌曲就變調了。

我們在演唱其餘大約30首歌曲時沒碰到任何問題﹐好幾首歌曲還引得我們開懷 大笑。我的朋友甚至迷上了弗蘭克•西納特拉(Frank Sinatra)的「The Way You Look Tonight」﹐一邊晃動著麥克風上的電線﹐一邊點頭向這位「藍眼睛」歌手錶示敬意。對於有些歌曲﹐我們沒有調低歌手的聲音﹐而是跟著附和﹐我演唱空中 鐵匠樂隊(Aerosmith)的「What it Takes」時就是如此。沒了史蒂文•泰勒(Steven Tyler)﹐我可唱不了那麼高的高音。

我喜歡跟著原聲唱歌﹐而不是跟著卡拉OK機上的翻唱版哼哼。iKaraoke內置的調頻播放機與音箱的最遠距離為75英呎。

我還在兩輛不同的車上利用iKaraoke的調頻播放機對iPod進行了測試。測試中﹐我必須把重音關掉﹐以改善音質。每首歌曲聽上去都趕不上家中的音箱那麼響。

雖然iKaraoke並非十全十美﹐它還是將簡潔性和趣味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50美元的售價非常低廉﹐足以讓大眾和卡拉OK迷們過夠癮了。

2007-02-03

開放原始碼的潮流

Martin LaMonica‧郭文興譯  2007/01/26

有愈來愈多的公司發現到,用軟體賺最多錢的方法,就是採用把軟體免費送出去的開放原始碼作法,才能得到最多的業務收益。

最近,有一家叫Aras的小型軟體公司將要把該公司一個設計軟體的程式碼公開--這些程式全部是使用微軟的技術所開發的--同時該公司將營運模型(business model)轉變成開放原始碼的形態。

對於一家成長緩慢的小型公司來說,讓任何人可以免費下載它的應用程式是一個值得採取的冒險。

「我們一直持續成長,但成長的速度穩定且緩慢。根據我們的觀察,董事會也同意,企業應用軟體的形態將要面臨了很大的改變,」Aras的總裁Peter Schoroer表示:「在開放原始碼裡不足的是應用層的軟體,我們希望是自己第一個提供的廠商,而不是最後一個」。

除了Aras以外,已經有上百家公司進入這個開放原始碼的領域。在這領域中,有許許多多的程式碼資源,構成產品的開放原始碼都可以免費取得。

使用開放原始碼營運模型的公司一般為付費的使用者提供收費服務,如軟體支援或產品更新。未付費的使用者則可以免費使用產品。或者公司會推出一般功能的免費版,以及進階功能的付費版軟體。

開放原始碼的旋風已經橫掃軟體業界的不同角落,尤其是Linux作業系統,以及那些給軟體開發者設計網站與開發商用程式的開發工具,如開發軟體與系統軟體等等。幾乎所有的大型系統軟體公司--包括IBM、甲骨文、昇陽與Novell--都多少有參與開放原始碼的計劃。

在套裝軟體上,也有數家其他的公司嘗試使用開放原始碼的營運模型。包括該公司銷售管理客戶關係軟體的SugarCRM以及銷售企業資源管理(ERP)軟體的Compiere與OpenMFG。

借由進入開放原始碼領域,Aras打算為「產品生命週期管理」(PLM)這個產品提升獲利,這是一個用來協調軟體設計與製造服務的軟體。這種軟體一般來說 十分的昂貴,同時市場也被數家大型的軟體公司,包括Parametric Technology,Dassault Systemes與UGS所主控。

在使用開放原始碼的情況下,Aras希望讓他們的軟體比傳統的大公司來得便宜,同時也不需要在公司內聘請太多員工。

同時Schoroer表示,公司還計劃放棄對客戶收取的軟體授權費用,而改成數年的維護合約。「在市場中推出軟體時,這樣做是一種非常有破壞力的做法。」

451集團的分析師Raven Zachary表示,大多數的軟體公司都只選擇開放產品線中部分產品的原始碼,而不是將所有產品的營運模型移轉過去。

不管這些產品最終是否會在獲益上成功,或是會是用怎樣的形式成功,都還未見明朗,但他表示,市場對開放原始碼的推力是十分強勁的。

「你可以看到很多案例,當一家公司開放產品的程式碼時,可以讓他獲得很多創投基金或更多的顧客。我們還沒有看過失敗的案例,」Zachary表示。然而「私有程式碼軟體公司的創業門檻則相當高。」

採用開放原始碼的營運模型,並不僅只是把程式碼公佈出來給大眾使用,然後贊助一個接受外部協助的專案如此而已。

開放原始碼的擁護者表示授權收費的喪失,特別是那些高價的商用軟體,可以用降低公司的管理支出來填補。一般來說,這代表業務與行銷成本的削減。

以Aras為例,該公司裁減了業務人力,而用對顧客提供支援服務,解決核心問題的應用工程師來取代空缺。Schoroer表示:「這些人是顧客真正想要對話的對象。顧客們不會想跟業務員談話。」

Iona Technologies是另一定想要跳進開放原始碼領域的公司,該公司對企業客戶銷售整合中介軟體。

在2005年,Iona決定建立一個以Java技術為基礎的中介軟體開放原始碼計劃。上個月,該公司開始為這些可以免費取得的軟體提供支援服務。

這個將原始碼開放的決定同時帶有一些風險,因為該公司的執行長Peter Zotto表示,這家在1991年成立的公司在開放原始碼領域算是新手,尚無法證明這個計劃可以只從提供支援本身確實獲益。

然而Zotto表示,這個決定已經讓有艱難財務狀況的Iona獲益,因為他們又在市場上「變得引人注目」。他表示,由於使用一些開放原始碼的元件,客戶以 及其他軟體廠商都認為Iona領先時代潮流。舉例來說,Iona跟其他業界公司,如IBM、BEA Systems與甲骨文等公司一同被邀請參與一個重要的標準制定組織。

「從我們發表(開放原始碼計劃)以後,就算我們還沒有實際獲得收益,現在公司的市場能見度變得比花費千萬美金所能達到還要高,」Zotto表示。

他補充,儘管有潛在的獲益損失,但就算是華爾街的分析師也對這個計劃十分熱衷看待。

對所有像Aras一樣的小公司來說,把可以製成產品的原始碼公開給客戶,等於給了客戶廣泛的使用權利,而不是只限制那些有執照的人使用。程式同時也像簽了某種型式的保障契約一樣,企業用戶可以擁有一份產品的原始碼,在小型的軟體廠商發生財務危險時也不需要擔心。

「早期的顧客,有機會給予產品更多的影響力,如果有購買較高的支援服務層級,甚至可以對產品的演變有更大的影響。」451集團的Zachary表示。

免費的開放原始碼精神是堅定地基於分享與合作的精神。然而對於使用開放原始碼的軟體公司來說,則從更加實際的角度去考量。

就算是微軟這家最大的私有軟體公司,也進行了像是分享程式碼之類的,多樣化開放原始碼計劃。舉例來說,這些來自Aras的PLM應用程式的程式碼將會被放上微軟CodePlex的程式碼分享網站上,使用微軟分享原始碼軟體執照。

微軟在面對開放原始碼的策略上轉變讓Aras得以繼續其開放原始碼的計劃。

「一直以來,微軟跟開放原始碼就從來難以一同想像,但我們看到開放原始碼的概念滲透到微軟這家公司裡,同時更重要的,這讓許多公司與微軟的產品開始一同發展,Aras的業務副總裁Marc Lind表示。

雖然Aras打算將所有產品公開,但軟體公司通常都會多少留一手。

銷售ERP應用軟體的OpenMFG公司在擁抱開放原始碼程式研發技術時的態度,是許多軟體公司的典型。

這家公司的應用程式是使用開放原始碼的PostgreSQL資料庫以及Trolltech的Qt發展框架所建立。這家公司建立了合作研發流程,讓顧客與經銷商可以將客製化的版本回饋給本來的基本產品。

創投基金與其他人士都要求OpenMFG將所有的軟體設為免費,然後開放出去,但執徑長Ned Lilly表示,混合式的營運方法較適合這家公司。他常常考慮是否要將所有的產品設為免費,但沒有看到顧客需求。

將產品完全設為開放原始碼的好處,是可以讓軟體更可能被使用者取得,尤其是對那些想要在亞洲發展的將公司來說更是如此。但他們的公司目前發展的步調合於預期,Lilly表示。

Lilly同時補充,有許多的公司開放產品的原始碼,是希望可以救活那些獲益極差的產品,然而這是個錯誤。

「有許多人在開放原始碼時都是因為一些錯誤的理由,但當事態改變到另一種情況時人們會開始問:『你在想什麼,為什麼要把軟體白白送人,』」他說:「開放原始碼有時會遭受責難,但往往都是在發生計畫執行失敗,或是服務顧客失敗這些事情的時候。」

Zachary則表示,許多較小型的公司被迫使用免費軟體的策略。像是Oracle與SAP之類較大的使用者可以靠週期性的維修與支援收入維生,而顧客數量較小的公司比較可能靠授權費用。

「競爭的唯一方法就是開放原始碼,或是將軟體當成服務,」Zachary:「你得想辦法刺激顧客對產品的要求。」

2007-02-02

日本「手機2.0」大戰

日本首次實施「門號可攜制」,引起三大行動通訊商激戰,第二大的KDDI如何擊敗強敵NTTDoCoMo、軟體銀行,漂亮贏得首戰?KDDI創辦人、日本 重量級企業家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經營學,為企業帶來什麼啟示。二○○六年十月二十三日,是日本行動通訊業有史以來,氣氛最詭譎的一天。因為,隔天是日本首次實施「門號可攜制」上路的日子。

用戶可以帶著門號投靠其他業者,引起日本三大行動通訊商(NTT DoCoMo、KDDI、Soft Bank)嚴陣以待,其結果牽動著市場板塊變動。日本媒體形容這是影響力凌駕「Web 2.0」的「手機2.0」大戰。

軟 體銀行(Soft Bank)內部祕密進行一項計劃,除了總裁孫正義與少數董事,沒有人知道內容。去年三月,軟銀以一兆七千億日圓(約四千六百億台幣)併購 Vodafone,成為日本史上最高額企業併購案。Vodafone一直是「萬年老三」,始終無法拉近與第二名KDDI的距離。擅以奇襲震撼市場的孫正 義,透過併購加入行動通訊「三國演義」後,「門號可攜制」上路,正是他必須把握的關鍵。

「0元策略」震撼彈

十月二十三日這天,東京3C火戰場秋葉原,大批辣妹在做街頭促銷,吸引用戶「帶門號投靠」。這天竟來了一位貴客──孫正義親自「下海」促銷。透過在場媒體,孫正義保密多時的底牌終於亮相:軟銀打出「0元大作戰」策略,網內互打免費、簡訊免費、手機免費。

軟 銀在新制上路前一天發動奇襲,攻佔媒體頭條,令循規蹈矩做宣傳的NTT DoCoMo與KDDI差點從椅子上跌下來。《鑽石週刊》報導,NTT DoCoMo社長中村維夫痛批軟銀破壞市場遊戲規則,廣告上一味強打「0元」,卻未清楚說明須綁約兩年、費用在一年之後將恢復原有標準等限制。

中 村維夫反應激烈,有跡可循。網路最熱的二○○○年,日本ADSL寬頻龍頭原本是NTT,但軟銀在隔年推出Yahoo! BB,孫正義祭出降價割喉戰(月費半價、贈送網路電話)迅速奪下王座。五年前痛失寬頻龍頭的NTT餘悸猶存,深怕孫正義跨足行動通訊後,更狠的「○元戰 略」會再次奏效。

軟銀撒出一千人進駐一百個車站,大打人海戰術行銷戰。因短時間內湧入太多人申請,造成系統當機,孫正義還公開向大眾致歉。

KDDI夾縫勝出

這場「手機2.0」究竟戰況如何?結果令人跌破眼鏡──竟是KDDI勝出!去年十一月底,日本各大媒體都公佈了這個令人驚訝的數字:NTT DoCoMo減少七.三萬戶,軟銀減少二.四萬戶,KDDI增加八萬戶。

這是怎麼回事?軟銀打出的「0元策略」震撼彈為何失靈?孫正義與中村維夫之間的熱戰,攻佔媒體頭條的宣傳效應,為何沒有吸引到顧客的青睞?

市場分析,原來,「低價」已不再是吸引消費者的萬靈丹,如今,顧客的消費習慣開始升級,他們要的是往上提升的「加值感」與「滿足感」,而不是降價而已。

KDDI三大致勝關鍵

在日本三大行動通訊商之中,最能給用戶這種「向上感」的,正是KDDI。

在「手機2.0」大戰中,KDDI能夠在首役勝出,除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道理,更重要的是,KDDI掌握了三大致勝關鍵:

KDDI一、創新力與執行力

日本許多新穎的行動通訊服務,往往是KDDI在其行動通訊服務「au」中率先推出,其他競爭者才跟進,顯見其傑出的創新力與執行力的力道。

《日 經商業週刊》發表二零零六年「日本百大智財力企業」,其中根據企業投入研發的經費規模,以及從中產出的效益與價值為評量標準,結果,KDDI高居第十名, 而且是前十名之中唯一的電信業,甚至超越日產、豐田、佳能、新力等知名大型企業。至於NTT DoCoMo與軟銀,在這份榜內完全不見蹤影。

KDDI 在行動通訊服務方面的領先,有例可證。au推出付費的數位音樂服務「EZ」系列,去年一月到七月下載次數高達四百五十萬首,而市面上的實體單曲唱片銷售總 數是六百萬張,兩者的差距愈來愈接近。線上商城「au Shopping Mall」、電子書城「EZ Book」,半年內業績即成長兩倍。此外,KDDI甚至率先與全球搜尋引擎龍頭Google合作,去年七月開始,au用戶即可在手機上使用Google的 搜尋服務。

KDDI二、兼顧最高階與低階需求

無論是追求頂級功能的高階用戶,以及只要陽春功能即可的一般用戶,都能在KDDI的服務中獲得滿足。

例如,台灣從去年開始上路的3G服務,KDDI早在二零零二年八月就率先推出。在au兩千六百多萬名用戶中,3G用戶更高達七成。

此 外,前幾年在日本通訊市場異軍突起的老人手機「Tu-Ka」,標榜專門針對銀髮族推出的簡易2G服務,手機僅有通話功能,數字鍵也加大,迅速成為市場第四 大。KDDI看好這個追求「極簡」的消費族群,二零零五年併購Tu-Ka,除了先進的3G之外,也照顧到一般低階用戶的需求。

三、稻盛和夫「阿米巴經營學」

日本頗負盛名的企業界大老稻盛和夫,以成功創辦兩家傑出的企業而聞名:一個是京瓷(前身為Ceramic,一九五九年創辦),另一個就是KDDI(前身為第二電電,一九八四年創辦)。

KDDI創辦人稻盛和夫最知名的獨到企業經營理念,就是「阿米巴」經營學。

稻 盛和夫在二零零六 年九月出版新書《阿米巴經營:每一位員工都是當家主角》,其中提到,企業應該實現「全員參與經營」的境界,就如同阿米巴原蟲一樣,讓公司 每個部門與單位都視為獨立的小企業,讓它們獨自負責經營決策與會計盈虧。在這樣的做法之下,每個員工都能抱持著「我也是經營組織的一份子」的想法,不只是 服膺與執行上面的指令而已,而是主動地積極投入,貢獻自己的想法與創意。

稻盛和夫的想法是,如果企業內每個單位都能盈利,那麼最終整體企業必然是賺錢的。而且,由於單位規模較小,也較能針對市場變遷而靈活進行改革,以避免大企業像大恐龍般難以變革。

重頭戲在「春商戰」

「手機2.0」大戰,KDDI漂亮贏得第一回合。然而,真正勝負尚未底定,下一回合更激烈的「春商戰」(過年後的市場爭霸戰)即將開打。

屆時,NTT DoCoMo憑著市場龍頭優勢,是否將使出沉穩卻力道十足的策略?

刁鑽而善於奇襲的軟銀,在首戰失利之後,會不會祭出破釜沉舟、放手一搏的殺手??KDDI賴以致勝的三大關鍵,效益能否持續發酵?今年春天的日本行動通訊市場戰況,將會非常有看頭。


KDDI贊助蠻多日劇的,像是「電車男」,就有它的強力置入式行銷,他們的手機加值服務,真的很貼心,針對不同族群與生活型態,量身訂做應用服務,實在是手機業者的典範。

2007-02-01

Google新創舉 將書籍描述地點與地圖結合

一想到將會有這種服務,不覺得很過癮嗎?許多文學作品內提過的場景與地點,相信許多閱讀者都曾經在心裡幻想過,如今有一個具現化的方法,可讓讀者更有身歷 其境的感覺(雖然也可能是幻想破滅啦)。

也許最後呈現的方法,是像翻譯軟體一樣,游標點至關鍵字時,將此字串丟入搜尋引擎中(如google的圖片搜尋),或是直接比對檔案資料庫內已經建立好的關聯圖樣,然後顯現在一個浮動又略為半透明的視窗裡,這個視窗會跟著游標跑,在輕觸一下,整張圖片可以變大變清晰,或是變成桌面與電子書籍該頁的背景。

甚至多媒體技術發展更進步後,可以用虛擬實境的方式,以頭盔式顯示器或多支單槍,投影出一個擬真的環境,做些簡單的互動物件等等,對小孩子來說,應該跟電玩一樣有趣吧,連大人都可以邊閱讀邊休閒娛樂,更能貼近書本中的事件。


網路搜尋巨擘Google表示,該公司已開始將線上圖書與地圖軟體結合,來引導讀者前往書中描述的地點。

圖書搜尋服務Google Books將書中提到的地點連結到互動式的Google Maps軟體,為「靜態資訊注入生命。」

Google工程師佩儲表示,游標點擊書中描述特定地點的文字,畫面就會顯示這個地點在地圖上的位置。

佩儲在Google網站上的部落格以誇張的修辭問道:「為何不在地圖上,將書中提到的地點視覺化?」

他說:「現在你辦得到。現實、虛擬、舊與新,只要有幫助,我們希望為各種書籍提供地圖。」